《村夫见闻》118
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活几十年的一位四川老乡。今年回川东农村过春节,谈及家乡的变化,感慨万千,无不动情地说了三遍:
奇迹,奇迹,奇迹。
做梦也想不到地处大巴山家乡,几年时间有如此大的变化。
公路进门,国电进户。
自来水通,燃气进家。
网络畅通,交通便捷。
山货出山,网购进家。
室内厕所,上下水通。
城市有的,农村也有。
城里缺的,农村富有。
生态食材,负氧离子。
晨有鸟鸣,夜有犬叫。
家乡舒适,催人返乡。
老乡给我讲了一件令他激动不已的事。足以佐证农村变化真的很大。
正月初一、趁势暖融融的阳光,他与在外打拚几十年的弟弟一家,沿着他家里老屋后山公路向上攀登,沿着弯弯曲曲、来回折返公路走了十五、六公里,才到小时遥远记忆中的山顶上那户人家。
原来山顶人家主人,还是小学同学,比他大二岁。山顶主人快人快语地谈起了这几年乡村振兴的政策好,上他家的的盘山公路是专为他家修的,国家是花了大代价的。
为了让他搬下山安置,村、乡两级做了不少工作。他说故土难离,山顶虽然偏辟、远点,有大山作伴的日子更安逸、舒服些。
山顶居住是他哪份难以割舍的"乡愁"情感。
山顶生活是他赖以生存、心里踏实的保障。
是他希望所在,未来所期的地方。
山顶地方宽敞,不受任何人为或者环境影响,是休闲,生态养殖、种植的最佳埸所。借势国家好政策,他对未来有一个美好的设计愿景。
他想创办个农家乐,吸引城里人来。春季看花,夏季纳凉,秋季赏红叶,冬季看雪飘。
注册一个生态品牌,发展鸡、鸭、鹅的家禽养殖。
发展生态应季蔬菜种植,让城里人来农家乐,既可以休闲,吃到相当品质,满足味觉的饭菜,下山时还能带上滿意的禽菜。
尤其是将现已十分畅销的蜂蜜,让它走出大山,推向更大市场。
山顶人家是幸运的。
在他的坚持下,村、乡两级领导并未一刀切,让他搬下山,在此要为政府视其个例乡情,敢于作为点赞。
如果山顶人家搬下山,会有多个答案出现。更不愿看到的是,适得其反后果:不但没有脱贫,反而返贫。因为他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家,在一个并不发达的地方生活,是难改变自己的。
农村的事情是复杂的。并非一刀切,就能解决问题。
按标准切出来的豆腐,虽然整齐规范,但不一定都能上席的。
因势利导按菜配料。
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前几年,我的老家巴中平昌。为了迎检,一声令下,领导经过的沿路农村房屋一律要穿衣戴帽,费用政府与农户共担。
同意者签字粉墙改造。不同意者一律拆掉。哪怕是几百年的老屋,极具文化保留价值,也难免遭遇拆除的"劫难"。
为了保住婆婆爷爷付出一生留下的老房子,我花了好几万,用了十多天时间,将老房子进行了粉刷,烂了的房梁换上新的,还将房上的瓦重新翻了一遍。如果动作不及时,老屋早就是一片废墟啦。
乡村振兴,"大跃进、运动式"的方法要不得,因家家都有自唱的经,难拉的曲。
还是要深人调查,一户一议,一户一策,一户一法。方能使农户满意,政府解决向题到家。
保留乡村风貌,林盘、老屋、院子、老路是文化的记忆,应该留有"生存"的空间,留住永远的乡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