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这种浑浑噩噩过完一天,感叹忙了一整天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干的状态,我们经常会看很多方法论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专注力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但依然收效甚微。这其实不是专注力提供的方法不对,而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哪些是专注力涉及的范畴,哪些需要我们的专注力。
譬如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名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任由自己的情绪发泄出去而导致的恶性循环。如果这名父亲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认可这个情绪也是自己需要专注力去解决的问题,那么就去处理自己的情绪,也就没有后面伤人的事情了。
在培养专注力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的把专注力应用于我们所做的事情上面。譬如明天是周五,哪些事情需要专注力,你就在这些待办事项的旁边记录一个“专注力”标记,等到你做的时候,你看到这个标记,就知道自己得专注了,排除一切可能来的杂念,手机静音等等。
在已经具备“意识”的形态下,再加上一些基本方法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定性,首先确定任务或者工作的难易程度与自己的匹配程度,如果很难就拆分为一个一个小的任务,尽量让每一个小任务保持在挑战区;定量,每个小任务需要多久时间,同一时间段只做一件事情。
培养自己的“意识”不光应对于专注力,任何一些你想要培养的习惯都是需要“意识”到自己正在培养一个习惯,然后时刻觉察不对劲,改进方案,直至让这种意识变为一种潜意识,那么你的习惯就养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