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离群索居,就不再喜欢喧嚣的生活,所以从来一直不愿参加任何具有仪式感的聚会。过于感性的人总是受不了太过煽情或者悲伤的语言,情绪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就被感染,喜极而泣亦或肝肠寸断仿佛就是一瞬间的事。
从接触事物开始,感知能力就已经逐渐被生活的模具定型,面对同一个事物越多的人总会有越多不同的看法。就像是人玩偶一般,需要你带来快乐,那么你所必备的就必须和快乐有关。需要你去体验世间万般哀苦的,那么你必有一颗怜悯的心和柔软的情。
有人总是善于把一切都分成两个对立面来看,一个人也好,一件事也罢,除了好坏与对错,是不会有任何牵绊会让他产生第三种想法,而情绪就是这一看法的“受害者”之一。对于情绪,如果是心情舒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状态下,那么就会归类于正能量。反之,如果你心情沉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那么你就必被打入负能量的大牢,永无天日。
如果人生只有幸福,所有存在都是幸福,那么幸福感又从何而来?如果人生只有快乐,活着就是为了体验快乐,那么如何才能检验你是否快乐?我们盲目的去告诉自己,要接触正能量,所有一切关于负能量的情绪都必须被隔离。可是,如果真的没有所谓的负能量的存在,你是否真的能感觉到幸福,你是否真的能检验快乐。
生来就是一个婉约派的人,从来就不知该如何去转变为豪放派。每当情绪被带动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对的方法去面对,选择逃避。这个时候,别人的良言警句就派上了用场,尝试不被所谓的负能量沾染满身。于是,我们开始不能再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生活。因为你必须要抛弃自己所独有的特性,学着和别人一样,假装自己看到的亦或听到感觉到的,都是让你积极向上而不是让你故步自封的情绪。
学着向别人一样,把所有事物都赋予美感,然后强迫自己去喜欢它。然而并非一见倾心的感情,又怎么能够假装长久的坚持下去。于是,总是在强迫自己喜欢上它的下一秒,就已经开始放弃。人的一生,充满喜乐哀愁才会丰富多姿,而今天却要教人亲近喜乐,对哀愁却要退避三舍。就如同手握剑鞘而舍弃剑刃,却还要骄傲的说自己闯荡江湖多年,全仰仗一把宝鞘而得以护得周全。
如果舍弃了哀愁,那么此生必将无遗憾,即便天涯选隔,依旧会乐得自在,没有哀愁又怎知哀愁?如果忘却了伤痛,那么此生必将不悲秋,即便遍体鳞伤,依旧能怡然自得,没有苦痛又怎知苦痛?如果这就是人生而该去追求的念头,那么不求又何妨?
抵挡了那么久,始终阻止不了不去接触被人嗤之以鼻的哀愁,于别人眼里如地狱般冰冷的情绪,却在我的心间堆积成养分,静静地开出一朵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朵花都会让人自觉的迷失,沉浸在悲伤的美好里不愿自拔。
情愿与被人所厌恶的情绪生生世世,也不愿将就在虚情假意的情绪里了度此生。生来感性,生来哀愁,只有哀愁里才拥有渴望找寻的美丽,又怎能轻易放弃?正如佛家所言,于世间万般苦乐体会人生,而方能修的正果。今日若只一味释放喜乐而无哀愁,那修得的人生又如何能大言不惭的称之为正果?
守着哀愁,望见长夜漫漫,等待着丈夫远去归来的女子;守着哀愁,望见月明星稀,独自寥落的书生;守着哀愁,望见江水悠悠,遥遥前路孤独的行者;守着哀愁,望见春风依旧,一曲独奏的舞者。
泪流满面,才懂得人生什么最珍贵。肝肠寸断,方知晓情字最伤人。喜极而泣,才明白得来不易。久别重逢,方悟得哀愁最是明心。生于感性,而终于哀愁,于哀愁守一心,先知苦而后得乐,终不负此生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