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身上有很多缺点的人,也曾经觉得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和人格格不入,无论是从性格还是行事作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与周围的人有些“合不来”,只是觉得自己的思考问题角度跟别人不一样,当然也有自己从小带来的自私与在我为中心等一些陋习缺点,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成熟的晚,性格中总是带有一些孩子时期的天真和不谙世故,不喜欢送礼聚会走亲戚,这些与我的原生家庭都有关联,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我。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这样写的:“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这么一句话让我觉得获得了内心的释然,有了一种解脱,其实我对自己的不满意还有缺点的认识正是我保证自己不断向前的一种动力和方式,如果不知道自己问题,其实问题反而会很大了。这么多年来,我也看到了不少别人议论问题很大,但自己却浑然不知活得很自我的人,我其实曾经一度羡慕过,我以为那种叫做“自信”,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其实现在看来,这不是自信,而是不够自知,自信与自负其实差别就是在于用心,自信的人既能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也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问题缺点,所以当时的我不够自信这个是事实,对自信的认识也十分的片面。
“知病”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状态,保持自己的觉知,让自己不断地精进改善,反省总结,同时也要不断的欣赏鼓励取得的进步成就,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自己不断内心向圣人学习的一种方向,其实圣人不代表没有缺点,反而是能时刻保持自己对缺点的觉知对那种才叫圣人,现在我对自己的独立意识非常的满意,我觉得自己在用心眼观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原本不明白的人和事现在也都开始明白过来了,原来想不通的事情也开始想明白了,记得周国华老师曾经说过人一生经历的三次成长:第一次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为是的阶段;第二次是努力拼搏奋斗到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就是享受平凡活在当下的时候。这三次成长真的能代表一个人的一生,而且也是不可逾越的三个阶段,这也是人的心理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之路。
所以确定自己的一个主流方向,人的天赋基因会告诉你在哪里的,每个人都有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的,很多人不曾想过,也有很多人努力寻找没有找到就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基因,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找到之后人生才会具有意义,在美国作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写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中阐述意义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就是事业,这个显而易见,第二就是爱人,体验人间的真善美,为爱而活着,第三就是经历苦难,很多不得不经历的苦难就是活着的意义,例如为了照顾病人,老人之类的事情,所以每个人如果都找到了意义那么就不再会痛苦,我想我们需要明白这些道理,当然我们的人生都是追寻快乐的,但是有些痛苦不可规避,那么就要赋予它意义。
我知道我的40岁之前痛苦比快乐多,但这也算是一种经历,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虽然没有太多自信的活到不惑之年,但起码我觉得这种“知不知”的状态还是给予了我很多的宝贵的财富,让我改变了很多,我想后面的几十年我还是会秉承这种想法继续活下去,但会让自己更多一些自信,知道自己的毛病同时也欣赏自己的优点,保持这种道家崇尚的“守中”的平衡状态走下去继续向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