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奇想报名参加了黄执中的表达课。一个是出于奇葩说的魅力产生出的对“执中学长”的喜欢;另一个就是出于改变自己自卑的“表达能力”状态的愿望。抱着学习的态度,我好好听课、按照课程要求训练的节奏参与活动。在公开场合积极表达自己,是人到半百的我从来都不会主动做的事情。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这是动机和态度。这50年的习惯改起来,真的好难。
果然是“表达学院”,第一课就直指“动机”。“自己一定要改变的”就是表达的动机。哇塞,好像是这样的啊。我想要改变什么?我要改变什么!当这个词和意象出现在大脑中时,我立刻感受到身体的震动,而身体的感受就是内在动机被看见后表现啊!
很强的表达意愿有了之后,就可以表达的好了吗?什么是影响自己表达不好的原因,我知道那是来自于表达对象回应的态度。回应态度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是我对自我的怀疑。我在表达的时候其实一直在担心。担心自己说的不好,担心自己表达不清楚,担心自己不得到回应。我是带着多么大的负担在表达啊。还未出征即已心有戚戚,这份能量都已经被分散了。那怎么能行?“如果就是简单的说呢?”我在心里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好奇的问题。
假设这首要的第一个问题突破了,可以没有负担的表达了,我在表达结束后依然有情绪能量的不稳定。这份不稳定来自于表达对象的反馈。只要有反馈,自己感觉就有了一个底似的,这些回应反馈给了我一个继续说话的“线头”。这个线头有的时候是“清新明快”的。有的时候也是“混乱烦躁”的,有的时候是“无序迷茫”的。每个线头都有对我情绪能量的影响。这些影响像是一个钩子,触发着我的思绪和欲望。
我的好奇由此萌生:我到底是在为反馈而表达,还是就是为表达而表达?如果是前者,我依然存在表达的被动性。如果是第二种,说完就完了,“活在当下”,干净。对“反馈”进行“反馈”是我的一个表达动机的现状。这个的坏处就是没有自我的主动表达,没有来源就不会被触发。那把每一个触发,都做成自己可以去自主表达的主题,可以吗?这两个部分仿佛一种线段与延续间的关系,做好“当下的干净”是第一步。
我心依然戚戚。这份“戚戚”中有一个声音,就是难道真的不考虑对象,只想自己怎么说吗?那是不是太自恋了?这个声音好像是一个“马缰绳”。这个缰绳让我从动机部分就出现了对抗力。我想说就说吗?别人愿意听吗?别人为啥要听?这个声音大的让我简直不敢再往前迈步了,也迈不动了。自怨自艾的小孩蜷缩在角落中,外面的世界阳光灿灿,但我还是呆着屋里吧。世事两不干。这两个问题激起了自己的习惯态度。这个习惯的力量还真是挺大的。
既然是缰绳,自己还是那个执绳人吧?这个缰绳不能只是让我停下来,只要生命未止,如果要给这个“停”一个更有意义的目的,那是什么?
“放下自己的防御,去面对如何让人听!”。
1.听众是多样的。我最想让谁听见?你要在这些表达中让别人有收获,有启发、有新鲜、有乐趣,那就得对对象进行分类。心中浮现:完全公众类、企业群体类、有自我成长动机的人,以及我的同行们。
2.这几个对象中我目前能力范围最能影响的是谁?心中浮现:企业群体的老板和高管人员
3.他们倾听的理由是什么?心中浮现:同好,新鲜。
4.保证群体性“同好”的策略是什么?心中浮现:多数顺应!
我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又活了过来。
腻腻歪歪的写了这么多文字,看见自己在一个愿望前的踌躇和徘徊。自我教练性的对话,让自己的大脑开始澄澈,思路从心底汩汩冒出。
每个人都有人生中的卡点。或大或小而已。澄澈思考是我感觉对自己最有利的。在澄怀观道中,觉察自己情绪能量的波动与驱动,并看见影响它的内容。看见自己的防御,每个人就是在不断的“进取”与“防御”中成长起来的。防御是生命有机体的自我保护,形成了不同的铠甲的样子。但不能总穿着同样的铠甲。要进取的方向和需求不同,需要灵活的去选择和建构新的观念去迎接挑战、向往未来。
自我教练的过程,是自己看见自己。每一个自我看见的过程,外在他人的样子、观念、方法、工具不再只是买回家摆在书架上的书,而是被整合入自己的血液,形成真正的认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就是在这样的教导与行为中形成。走出去看看世界,回来看看自己,跨越自己的边界,拥有更大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