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一遍蒙特梭利的《儿童的秘密》,想起了20年前师范里念的《幼儿教学法》中写道——“蒙特梭利教育的特点是提供了大量的教具,缺点是过分强调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忽略了老师教学的主动性……”——这段话是要划下来背熟的,每次考试必考……
前两天和师范的同窗兼闺蜜聊天时我还背起了这段话,她们都诧异为什么我记得那么牢?!是的,深深的刻在脑海里,估计这辈子都忘不了了!
看看现在的教改大力提倡“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观念终于在二十年后赶上了意大利的十九世纪……
和蒙特梭利的缘分不止于背过一两段书,看过一两本著作,还转辗工作于各种蒙氏教育环境中。
蒙氏教育和现代幼儿教育大相径庭:
首先是环境:
踏入蒙式教室,普通人可能看惯了五彩缤纷迪士尼式的儿童天地会觉得寡淡,我的感受是淡雅。墙上的名画,桌上的鲜花,原木的桌椅和教育,不张扬,温暖、安静,回家的感觉,回归自然的感受,孩子自然而然会安静下来,观察环境,融入环境。
传统现代的儿童游乐或教育场所,或者幼儿园一般采用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卡通形象给予孩子感官的强烈刺激,孩子们好像感兴趣,其实他们只是被挑逗和刺激了,纷乱的活动和环境恰恰在吸引了孩子注意力的同时破坏了孩子专注力的培养,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在孩子脑海中留不下什么,一片纷乱而已……
其次是教师的言语;
我们读师范的时候常被告知,幼儿园老师是半个演员……我们是被要求要在孩子们面前”演戏“的。所以难免用夸张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表情,大幅度的肢体语言来和孩子们交流,如今反思自己都觉得有造作之嫌。
蒙氏老师和孩子的交流一半都是轻声细语的,言语温柔、亲切,平等、自然,尊重孩子如同自己的伙伴、同事、成人或者家人。
同行们可能觉得不可思议,这些熊孩子靠这样怎么能够镇得主?!”温柔但是有边界“。边界在于每个个体对于他人的尊重,不影响他人,不给他人造成不便,有同理心,会道歉,会原谅,会合作。一般孩子在受到尊重和鼓励的时候总想表现的更好,以不辜负他人的评价。对于过分聒噪的孩子找深层的心理原因,一般都和家庭教育、家长的性格或者行事风格大有关系,和家人共同商量对策,不排除给予孩子独自冷静的空间……真的有效果。
常人看来蒙氏老师都又些过于安静了,没有普通幼教该有的活泼和热情,但回归教育的初衷,”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难道人生不是一场修行吗?教育不是修行的途径吗?修得难道不是心静、安心和的智慧吗?何妨从最初开始就贯彻初心呢?难道我们一定要闹哄哄的开始,把心搅乱了再修炼至寂灭?
最后是教学活动;
蒙氏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着生活或者教具展开的,培养生活能力的同时,锻炼肌体,包括大小肌肉和各类感官,同时学习各类语言、计算、文化或艺术类的学习。绝大部分的时间是个人学习时间,每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我学习操练,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和示范,观察、记录孩子们的学习进度。
生活的学习就在生活中进行,简而言之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小年龄的孩子一般从生活和感官入手,学切水果,倒水,扣纽扣,系鞋带等等,同时利用教具感知事物的大小,高矮,不同的触觉、味觉、在分辨的同时培养秩序感。至于其它内容的学习也都有相应的教具,在此不一一赘述。
到了释放多余精力的时间,孩子们尽情的在操场上奔跑,玩耍,游戏,锻炼体能的同时也锻炼了肌体。这和目前比较流行的“安吉模式”有点类似,只是没有启发孩子们使用替代品。(安吉模式本质上把角色游戏搬到了户外,教师的导向性还是在于启发幼儿的创造和替代,结合肢体锻炼成为自主游戏。)因为就蒙氏而言,一切都符合“道法自然”的原则,教师的指导亦是“无为”的,不刻意宣扬导向和价值观,一切都遵循孩子们发展的自然规律。
相比较目前市面上充斥着的各种儿童培训或者游乐场所、各类活动,蒙氏显得平淡、无趣的很。《道德经》中说到:“五色令人色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过于喧嚣的教育又给孩子们留下了什么……
为什么成年人会对狂轰滥炸的销售传媒赶到厌倦,为什么我们开始向往简单生活,追求“less is more”,我们凭什么认为孩子就是喜欢热闹纷杂的世界,就应该手舞足蹈的和世界互动?
对于成年人自以为是、故作聪明的安排孩子们不会说不,但是他们也会厌倦和烦躁,他们的表达方式是:无法专注学习,不会安静聆听,没有细致的观察力,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低下……
以上都不是孩子们的错,他们在喧闹中成长,对于需要静心的学习当然无法适应,他们还没有成熟到质疑成人的安排是否得当,他们理所当然的被操纵和驱使,最终用一种生命状态来呈现成年人的功过成败……
更有大量的教育机构打着“蒙氏”的旗号,用些教具、雇些外教在糊弄家长和孩子们,最多是做到形似,精神始终不在那里。蒙氏的“魂”是对孩子的尊重,是对“教法自然”的把握,哪里是利欲熏心的商业机构能够秉持的?!
我怀念小时候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的情景,看麻雀飞过天际,看蜻蜓在低空盘旋,听鸟儿唱歌,发呆、空想、留白……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蒙特梭利,如今回想起来那样的成长还挺“蒙特梭利”的!
只有儿童才真正懂得儿童的秘密,成年人都早已忘记,像“小王子”所说的,“他们早已成为了无趣的、可怜的大人们……”
我们需要反复重读《童年的秘密》才能回想起当年的快乐和成长的秘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给孩子们的心一点空间和留白,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秘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