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小玩意书后感
爱是意外,是持续终生的眷恋 ——读《波斯少年》

爱是意外,是持续终生的眷恋 ——读《波斯少年》

作者: 赵玥昕 | 来源:发表于2015-11-01 13:13 被阅读1930次

    《波斯少年》是英国历史学家玛丽·瑞瑙特关于亚历山大三部曲的第二部。各种机缘,我是先看的这一本。就在最近,三部曲的第一部《天堂之火》已经出版上市,而第三部《葬礼竞技会》也即将出版。这套书的翻译是郑远涛,非常巧合的是,他也是张爱玲英文小说《少帅》的翻译者,而玛丽·瑞瑙特正是张爱玲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

    玛丽·瑞瑙特是英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05年生于伦敦,牛津大学毕业后,为了拓宽自己的人生经验,实现当作家的理想,进入护士学校开始为期三年的培训,并写出首部小说《爱的意义》。二战期间,她从事伤兵护理工作,业余继续写小说,并以《归于夜晚》一书获得高达15万美元的米高梅奖金。战后,她移居南非,但多次到非洲、欧洲各国游历,踏足希腊本土及爱琴海诸岛等古代文明发祥地。从1950年代中叶到1983年病逝前,瑞瑙特出版了八部以古希腊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誉满欧美,是公认的历史小说大师,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亚历山大三部曲。

    《波斯少年》,副标题叫做爱人眼中的亚历山大大帝。它不同于以往的传记,转换成波斯人的视角讲述希腊,全书都是以少年的经历和口吻来叙述和追忆亚历山大,再现了一代军事天才的光荣和梦想。

    这名被称为亚历山大爱人的少年叫做巴勾鄂斯,祖先本是居鲁士册封的老王族,他在父亲的教导下立志成为一名骁勇善战、果敢坚毅的男子汉。可在十二岁那年,父亲因效忠年轻的国王而被实际执掌政权的宦官权臣毒害,全家除了巴勾鄂斯,都惨遭杀害。而巴勾鄂斯之所以被留下性命,是因为长相异于常人,容貌清丽,超凡脱俗,刽子手生出一个更为歹毒的想法,干脆利落、毫不留情地阉割了这个未成年的孩子。从此,巴勾鄂斯开始了流离而屈辱的生活,卖身为奴,不停易手,四处辗转,最终被送进宫成为波斯国王大流士的男宠。就是从这里,他听到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听到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的英勇表现,听到他优待俘虏、视士兵如手足的宽广胸怀,听到他一路进攻、战无不胜的伟大战绩。一段一段的事迹震惊了整个朝野,也充斥着巴勾鄂斯的耳膜,只是对于巴勾鄂斯来说,亚历山大还只是一个传说。直到有一天,在高伽米拉战场上,亚历山大击败了波斯大流士,大流士在逃亡的路上被自己的大臣出卖并杀害,东躲西藏的巴勾鄂斯又被作为求和的礼物敬献给亚历山大。从此,巴勾鄂斯一直跟随亚历山大。

    巴勾鄂斯被送给亚历山大的时候,最初是为了活命,他谨小慎微,处处留心,耐心地尽到一个普通侍从的职责。由于他已经受过长期的波斯宫廷教导和训练,熟知礼仪,富有教养,在长年征战的马其顿护卫中显得极有条理和秩序,很快就得到亚历山大的好感。亚历山大把他作为内侍留到身边,生活起居以及各项行程准备都交由巴勾鄂斯。

    巴勾鄂斯在跟随亚历山大的过程中,渐渐感受到他的健美、力量和勇气。亚历山大大帝身材并不高,但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战斗能力和执着信念,从少年时代的恩师亚里士多德的教诲中,他不仅感受到信任和理性,更预知了关于世界版图乃至世界尽头的宏图,从此这就是他一生的梦想。

    亚历山大勇猛精进,擅长攻击,却从不莽撞,每次的攻城都有着详细周密的安排和计划,甚至是长时间的包抄迂回,并不在意在战斗初期被对手视为胆小或无能。但到了进攻的时候,他总是身先士卒,同普通战士一起冲到最前线,并不仅仅是鼓舞和激励将士,更是体内潜藏的勇士本能,渴望冲击,渴望征服,渴望胜利。亚历山大对将领、军士有着极度的信任,他喜欢相信别人,鼓舞别人,喜欢让大家跟他一样为了梦想前进,而不是为了战争前进。正如他曾对巴勾鄂斯所说:“我一定要看到世界尽头,不是为了占有,甚至不是为了成名,就是为了到那里看看。”

    这种本能不是好斗和好战,在战斗结束后,从不屠城,从不血洗,从不杀戮,只要是对方投降,就会保留原样,即使是索要人质,但当对方如数送来之后,他认为诚意已明,便全数释放。这一时期是亚历山大军事行动开展最为频繁的时期,足迹遍布欧亚大陆,被征服和占领的人民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宗教,面对差异和鸿沟,亚历山大选择信任,选择建城,并尽量保留原有的习俗和面貌。他喜欢和勇敢、有信用的人,他会毫不留情地教训一个背叛部队的马其顿将领,也会和一个勇敢的敌人在战斗胜负分晓之后结成终身的朋友,因此他统帅的征战队伍日渐成为一支庞大丰满的多部族联军。

    亚历山大是一个胸怀世界的人,看清目标而且不达目标决不罢休,除了战斗力,还要有兼容并蓄,为其所用的吸纳能力。亚历山大擅于学习,对于异己的优秀知识从不排斥,而是积极吸收掌握,对于未来永远有着无穷的探索和求知欲。甚至于在巴勾鄂斯那里,他也看到了这个被自己以武力征服的波斯王朝,有着马其顿人根本不具备的华丽俊美和千百年来流传在贵族血液中的雍容自重,而对这一切,他都是着迷的,憧憬的,喜欢的,内化的,每当巴勾鄂斯对觐见的波斯人以相称于来者地位的礼仪接待时,总会看到亚历山大在默默学习。人们说亚历山大极少怀着愤慨,他多数时候都心情轻松,嘴角常常含着微笑。

    巴勾鄂斯爱上了亚历山大,并不是服膺于一位征服世界的君主,而是服从了内心。他早年的经历早已精通各种取悦于人的技术,而在亚历山大身上,却第一次感受到涌动出的爱,激情的时候他变得原始浓烈,而除此之外,更多的时候却是喜欢像孩子一样挨着亚历山大,在他的温暖和甜蜜中感受他的生命。巴勾鄂斯看得懂亚历山大每一个稍逊即逝的表情,听得懂他每一个未及言明的需求,了解他内心对梦想的真正渴望,尊重和敬佩他的每一个看似危险和冒犯的进攻举动,并献出自己的全部去照顾和关爱亚历山大,洞察周围的各种细小动向,体贴周到,无微不至。对于亚历山大的灵魂爱人赫菲斯提昂,在得知自己永远不能取代他在亚历山大心中的位置后,几度产生无法遏制的妒意,甚至想到要毒害他,可是最终,巴勾鄂斯意识到,亚历山大早已进入他的灵魂,他只要他的爱人,只想看到他的爱人,看到他幸福。

    在巴勾鄂斯的陪伴中,亚历山大也渐渐无法离开他,知足的默契和相知相伴在漫漫征途中抚慰和平静了亚历山大,他感受到了巴勾鄂斯内在的尊严,也施以同等的敬重和爱意。亚历山大对征服和胜利有着本能的追求和热爱,同样在体内涌动着另一股力道相同的激流,那就是爱,他同样乐于并享受,对于爱的需求和释放的渴望甚至超出了自己的认识,巴勾鄂斯说“他喜欢来到他的另一个王国,从这里得到爱,体会除了太阳之美,还有一种月亮之美。”在巴勾鄂斯那里,他有着更深的宁静和休憩,放松他时时要作为表率和榜样的紧张感,尽管这种感觉很微妙,但在巴勾鄂斯的全然了解和安慰中,最后的一丝控制和欲望都挥发的烟消云散,他需要这种恢复和休息。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瑞瑙特考据详细,都以亚历山大在公开场合的事迹为史料依据,既大气磅礴,又细节准确,“她放佛带着最精确的探雷器,领读者跨过危险重重的无人地带,直入一个业已消逝的世界,让我们看见希腊的余光,听见波斯的绝响。”被戈尔·维达尔喻为20世纪“原创性最令人意外”的作品之一。瑞瑙特也是一位同性之爱的作家,和自己的爱人终身相爱。在她的笔下,亚历山大不管是和赫菲斯提昂还是巴勾鄂斯的同性之爱都是神圣非凡,高贵典雅,他择人慎重,对肉体欲望并不高,而是把无限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其他事务中。在作者的后记中,瑞瑙特写道巴勾鄂斯历经变故,不但保有亚历山大的浓情,还深受马其顿将士的喜爱,这对于仇外的马其顿军队也算是一个奇迹。而对于巴勾鄂斯的个人奉献,亚历山大回报以毕生的忠诚。

    以一位女性的敏锐和细腻,瑞瑙特把这段爱情写得令人动容,直扣人心,甚至觉得这种深入骨髓、兼有理念、智性和力量的爱早已超越了男女之爱。巴勾鄂斯陪伴亚历山大走到生命尽头,之后他一直努力保持身材,因为他不想因自己变得松弛而让后人质疑和耻笑亚历山大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爱人。在陪伴亚历山大行军穿越最艰难的沙漠岁月中,巴勾鄂斯一度想到并放弃了求生欲望。等到亚历山大不在了,他回忆到:“那两个月里我常对自己说,如果能活下来,我会从心里抹掉这些时光。因为就连记忆都会难以忍受。但是我现在还是愿意回想。他不在了,他活过的任何时光都像是失落的珍宝。是的,包括那两个月。”不管这段往事发生的年代多么久远,是在遥远的古希腊还是早已没有回响的波斯,爱,都是恒久不变的力量,来得突然意外,也会汹涌得让人终身不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是意外,是持续终生的眷恋 ——读《波斯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qq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