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庄漫笔——《大宗师》第九

读庄漫笔——《大宗师》第九

作者: 悟庄 | 来源:发表于2022-04-20 14:42 被阅读0次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循。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循,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循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大块”指的是天地,它覆载着我们,我们有了这副形体,活着劳劳碌碌,老了便安逸下来,直到最后安息。不论是生还是死,这个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变化,人力都无法干预。憨山大师说:“若知天与人本无二致,则浑然合道,而不以人害天,虚心游世,以终其天年。”这是人最理想、最完美的生命状态,也是我们应当去追寻的存在意义。

    憨山注是这么说的:“世人不知大道,而以仁义为至,故以仁爱亲,以死事君,此虽善不善。”只有彻悟大道,知人知天,做到天人合一,才能不被老病死苦恼。前提是“善恶两忘”,内心里不设置什么非黑即白、是是非非这些人为的障碍,看一切人事物都是“善哉”,这就少却了无数的烦恼,也就是“虚心”了。虚才能容,心里没有尘埃,清净无比,那么生老病死又有什么影响?既然生住异灭都是形体上的变化,本德天真并不因此而损益,生命的长短便不足耿耿于怀。很多人之所以“中道而夭”,原因在于内心欲念摧残心智,不仅尽其一生背道而驰,还辜负了宝贵的生命。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去活,应该说没有智慧的人生,才是真的悲哀!

    再看下文,说把船藏在山谷深处,本以为这样很稳妥,可是谁知道,碰到“有力者”,半夜里把船背走了。那个“有力者”指的是造化,它能把桑田变作沧海,而且这种变化我们总是察觉不到。我们脚下这个星球,每天在转动,我们感觉不出来。我们的身体,体内无数个细胞,时刻在生灭更替,潜移默化之下,我们在老去,慢慢走向死亡。我们就是“昧者”,蒙昧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妄想把自己所认为的美好藏起来,根本不知道,其实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

    藏山于泽,山被湖水包围,乃是“损”的卦象。损益相间,事物之间彼此影响,密切关联,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完全的独立存在。反过来看,如果湖泽在山上,又变成“咸”卦。“咸”就是“感”,比喻少男少女相互爱慕彼此追求,天下事理感应道交。联系到庄子这句话,为什么世间蒙昧之人喜欢藏东藏西,却是藏不住,因为只知道增益自己,不顾有损于人,最后损人而不利己。人与自然、同社会,与天下万物,应当和谐,举个最贴切的例子,就像我们的身体,你能只顾及口腹之欲而吃坏了肠胃吗?能不能只为人欲而伤败身心?

    所以说“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越想据为己有,越会失去,因为不修布施,不知舍得二字。庄子给出了药方,不如把天地万物交还给他们自己,也就是不藏,得无所得,心里还有什么顾虑,还怕丢了什么。因为本就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连“我”都只是地水火风因缘聚成。

    再看憨山注:“形与天地,虽小大有宜,皆不免于变。”世间法没有不变,这个事实必须承认,顺应变化,什么境遇都不生波澜。

    得了这个人身,我们觉得很了不起,开心得不得了,但是,世间芸芸万物,本都是一气所化,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不过是人相对聪明一些,所以常常自以为乐。人有人的短处,也必须受到这短处的局限,论爪牙之锋利,行动之疾速,人不如虎豹;论攀援之灵活,人不及猿猴。万物都有其自得其乐之处,在人眼中,虎豹生啖血肉,猪猡在烂泥里打滚,觉得难以接受,但是物各有其是,我们要尊重万物,不立是非藩篱。

    “圣人游于物之所不得遁”,圣人没有“自我”,自然不会有所私藏,与万物偕行,所以“皆存”。为什么佛陀每讲完经,与会众生能“皆大欢喜”?因为这些听众都当机受教。我们能不能做到同他人“皆存”?也许还是在恼害彼此,搞什么是非黑白,学了经典,读过千遍,仍旧是凡夫,到哪里找原因?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能把一切事看作是善,这得是觉者圣人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大宗师”,所以能引来众人纷纷效法。而真人圣人所体证的,就是本原大道,这个大道,用十个字形容,就是“万物之所系,一化之所待”。万物由此而生,形形色色之物都是同一“母体”所生,我们体悟这个本体,离不了与物相接,透过万物表相,最终悟入实理,原来条条大路通罗马,成于一又还于一,得一则万事毕。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实则只有一个“不二”法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庄漫笔——《大宗师》第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rve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