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们是否会在玩耍过后感受到空虚,整天的打游戏,看小说,晚上睡觉的时候回想自己一天好像很忙,但其实什么也没干。坐在书桌前面对着电脑,突然想看书学习,却不知道自己应该什么。
其实大家面对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有劲使不上。从根本上说呢,是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实际上,学习很难,就难在坚持,学习毕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经常思考:能不能有一个办法,能快速的学习知识呢?
我使用过许多市面上名称“高大上”的学习方法,下面就我个人的使用体验写下这篇文章,阐述我对于学习方法的一点看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51606/a7b1cbdc04077633.png)
文章结构先行奉上
第一部分:驱动
一、驱动力
人总是倾向于呆在舒适区里,身体器官的快感,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驱动力。因此相对于读书、健身这些长期坚持才能给予正反馈的活动,玩游戏、刷抖音这种短暂的刺激更能吸引人。
马云说过: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
那么怎么才能帮助我们抵抗短暂的刺激呢?
我有两个办法
第一“生理刺激法”
给自己订的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就奖励自己一点。
比如,大目标是我这个月要瘦10斤,拆分成小目标也就是每个星期瘦2.5斤,每周目标完成后我会奖励自己周天可以睡懒觉。
第二“精神刺激法”
无论何时、何地、你在做何事,你都要记得——你的时间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可以管理你自己,你可以操控你自己的生活,时刻提醒自己,觉得懈怠的时候就想想此时如果放弃的后果,就比如你忍受不了节食的痛苦,想大吃一顿的时候,想想自己之前受的痛苦或者想想即将白遭罪,再想想自己现在和目标的差距会再一次拉大,相信你会清醒很多。
二、时间管理
你是否曾和高中的我一样?整天忙忙碌碌,忙活一天却不知道干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你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做好~
直到我后来醒悟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时间管理的“锅”。
提到时间管理,就不得不提“番茄时间管理法”,
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设定一个番茄时间,在番茄时间内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记号,记录下来;然后设定一个番茄休息时间,短暂休息一下。结束一天的工作后,根据记录对当日的工作学习情况进行复盘,同时可以对第二天的时间进行规划,一个番茄时间(25分钟)不可分割,不存在半个或一个半番茄时间~~来自百度百科~~
通过使用该方法,我发现其主要的原理就是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每个番茄时间30分钟,之后休息5到10分钟。
但是在应用的时候,我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30分钟的时间对于很多事情来说太短暂了--比如看书、练字……30分钟刚刚进入状态,这时候休息,再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再次找回状态
二、设置任务表-完成划掉 的模式确实很有意思,然而设定预估每个任务需要的时间且不能有半个番茄时间的设定让我学习的时候总是顾忌时间的长短,对我来说,番茄闹钟的响起形成了干扰,因为每天生活的不确定性,详细未来规划的可行性很低,一个突发情况的发生,就会影响到这一天的流程,导致时间规划失败。
因此我觉得时间管理越简单越好,我推荐每天只做一个简单的计划,标记好重点,时间调整根据自己感觉而定,学到自己不想学为止,同时每天晚上对于一天的时间规划进行管理、计划,以及时修正方法。
此外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面临手机电脑等的干扰,对此解决办法很简单
1.就是将手机静音甚至关机(上网课那就没办法了),
2. 学习的地方离手机电脑越远越好,增加你玩手机电脑需要的体力成本,给自己意识一个缓冲时间,从而意识到自己应该干什么。
第二部分:输入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
一、重点阅读
朋友,你曾是否和我一样,期末复习看着厚厚的教科书,成本的笔记,不知道从哪开始整理学习?
我这有个很简单的方法,
把一本书按照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再把部分肢解成更小的部分,直到呈现最根本的理论,整个过程中只取最重要的部分,理论架构树立起来了、理解了,例子部分、应用部分问题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二、树立架构
我现在问你,你能说出来昨天在抖音上学到什么了吗?反正我是记不起来~
就记忆而言,相对于杂乱的信息,人更容易接受有逻辑,成体系的信息,打个比方1 3 5 7 9要比 5 1 9 3 7要好记忆得多 两者数字组成一样,但是前者具有逻辑,同样,架构的梳理能使那些杂乱的理论更好记忆,提到系统,我不得不说出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思维导图”
就比如文章开头的那张图片就是一张思维导图,简单来说就是归结文章大意,形成树枝状的结构图。
优点显著: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缺点显著:
1.耗时长:归结知识脉络是一个很消耗时间的过程,比如我读一本书大约需要10个小时,之后对于书籍的回顾、总结更是消耗时间。
2.利用率低:耗费了大量精力做出来的思维导图面临的境地就是制作完成后就在某个文件夹里吃灰了。
3. 兼容性差:由于学科之间的相容性或多或少,新旧知识的交替,联系变得困难,很有可能变成一个个孤立的图片。
4. 对于公式性的东西记忆比如,数学计算公式,效果不显著。
对此我有一个简单粗暴的解决办法:
干就完了!!!在你积累了两到三门理论的时候将知识整合,把多张思维导图化为一张完成新老知识的对接。
同时,为了方便记忆,笔记的内容可以跟着思维导图来记录,不要把思维导图当笔记来用!
第三部分:输出
理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算合格,一个人的想法要说出来才能知道好坏,闭门造车肯定比不上知行合一,在输出这部分,我推荐费曼学习法
简单的来说就是把你学的东西交给别人,让自己的想法经受大家的“检阅”,在这个过程中你有两个地方会大大受益。
1. 为了表达清楚你自己的想法,你需要不断直面盲区,发现自己之前没注意到的地方,完善自己的想法
2.在你的想法在与别人的碰撞中,你会突然想到没想到的点,更精妙的语言文字,就好像“顿悟”。
你可以把你的思想成果和你的朋友同学等分享,也可以像我一样写出来,(写作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费曼学习的过程)。
第四部分:总结
一、知识结构搭建:在新老知识的融合与碰撞,以及费曼学习的反馈中,你的想法会愈加丰满,整理出结构,这就是你学习的成果。
二、自我思考:永远不要忽视你自己的想法,学习的理论再精妙也不是你的,你只有对于理论有自己的解释才能算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