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制药集采的原因和出台医保支付价的结果
原创: 万方遒 老万的公众号 今天
始于2018年年底的仿制药集采政策,让当时中标的药企最大降幅96%,平均降幅50%。2019年刚刚扩面集采,25个品种继续平均降幅59%,几个大产品氨氯地平,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恩替卡韦甚至降低到1毛多1片,这些产品总量都迅速下降到10亿以下,不管是1家分,3家分,对任何企业都没什么价值了,我们来看看仿制药这么集采的原因和未来会产生的结果。
1、医保大背景的支出大于收入。目前我国的医保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新农合、二是城镇居民以及在职人员交纳的社会劳动保险、三是公费医疗(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应交纳)。这其中前两点都在增长,但是第三点亏空较大,主要是1960年之前出生的一部分人群,数量在1亿左右,都接近退休年龄或者已经退休,医疗开始随着老龄化的严重支出逐渐增大。
仿制药集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也就是医保费用在政府不追加投入,还是入不敷出的前提下,如何缓解医保收不抵支的情况,现在看仿制药国内有3,4000亿营收,占比药品部分最大,这部分必然首当其冲,现在第一次的25个品种做完了集采,很快这些品种的医保支付价就会出台,基本都是最低价就是医保支付价,有可能价格上限就是中标价上限,比如氯吡格雷现在最低价是石药17元1盒,最高价是集采顶价格22元1盒,那么报销价格是17元或者17元的一个比例,企业最高价格不能高于22元或者20元,这个算是解决患者负担,这个可能就是很快出台的医保支付价方案。集采的目的就是这样,也是为了最后的医保支付价。
医保支付价出来了,这个品种的集采也就结束了,医保局只要不去折腾药企的零售价,谁家卖一盒药,我都是给17元,它要求降价的动力就没有了,因为有上限22元这个价格,老百姓用药贵什么的民生问题也算是解决了,但是如果是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恩替卡韦这些几毛钱医保支付价的存在,那就彻底没什么意思了。这里突出一点,在医保支付价出台之前,如果能最大限度的把这个医保支付价定高,这才是这个品种下几个企业最应该做到的事情,那就是氯吡格雷这个药品的价格体系稳定住了。这个药还有救,现在存在在这个药里面的4个企业都还有救,这个价格下还能有30多亿的营收给大家分。这才是关键。
氯吡格雷医保支付价出来之后,这个产品就是美国模式了,这次集采之后就不会再集采这个品种就很确定,通过加大供应商的方式进行,新进来的供应商也都是17元这个价格不会降价,老的企业因为自己有一些积淀可以稍微贵一点,比如20,22等,基本不影响销量。集采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医保支付价,那么大产品最核心的是医保支付价出来的价格能有空间,千万不要去要求价格下滑打死哪个企业什么的,如果医保支付价只有1毛5,那么这个药所有参与的企业都没有意义。
年底有可能2020年集采新品种会出台,会有相当多的品种纳入,有了1次集采的经验,2次集采可能会让整个集采品种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降幅水平。目的也只有一个,逼出来这个产品的医保支付价。医保支付价出来后,这个产品基本可以稳定2年价格不动。
2、如第一点所说,仿制药大幅降价是第一步,通过招标集采之后把仿制药的价格降下来,这样一方面减少医保压力,另外一方面也改变老百姓的医疗负担,算是两头都讨好吧,不过医药企业确实压力很大,会有一段比较难过的时间。
3、从1和2出发,目的是改变以药养医。2018年集采之前,中国药品的消耗80%在医院,20%在OTC药店,两者大概4:1,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对老百姓的医疗健康保健知识要求比较高,药品的销售途径无外乎医院和药店,而这两者源头是医院,医院量大的产品,药店量也会大。一旦医院使用很大处方量的药,药店也会形成大概医院20%的比例。源头和大头都在医院,所以一旦医院药价没有水份之后,以药养医就没有生存的基础。减少药品养医的现象后,提高医疗服务价格,让医生的收入走到阳光下,这本身也没什么错误。
4、没有进入集采的产品,尤其是肿瘤药,因为肿瘤药现在很大一部分还都是自费药,进行二次议价。这个手在我看来虽然稍微长了一点,但是也是从患者出发,肿瘤药因为患者使用迫切,没有在医保内也有销量,当前患者一人肿瘤全家致贫的事情经常发生,在肿瘤药这个领域来不及规划一致性或者医保集采,先采用二次议价,这也意味着即便没有进入集采的自费药,如果价格实在太贵还有销量和竞争,也有降价可能。医保局用挂网和入院来进行二次约谈,这部分也有压力,但是不如集采中标压力大。
5、未来实行的患者分组总额预付,进一步把药价划分到一个组内,这样能更大限度和更全面的让药价稳住,从单款药扩展到整个疾病,也有利于国家医保费用的总量控制。
以上的5点就是现在医保局在高层意志下规划的事情,核心就是解决医保财政风险,逼出来医保支付价,通过集采大幅度降低医保内仿制药价格,带动OTC价格下滑,解决以药养医的现象,自费肿瘤等民怨较大的产品先采用二次约谈等方式也进行价格调整,形成疾病分组,未来实现病种总额控制,更加有利于解决医保费用的风险。
从以上角度出发,一环扣一环,只要是仿制药没有专利保护的产品,价格基本都会是快速向下的趋势,仿制药可能直接价格断崖,专利药因为有专利保护,独一家销售也会有2年一次医保的压力,但是整体还能跟国际药企的原研药价格接近,非医保的自费药如果竞争多了,产品销量大了也会有二次约谈风险,就和现在肿瘤药类似,进医保和没进医保只要有竞争,挂网和入院这个环节医保也可以控制,价格也会下滑,只是约谈没有集采激烈,会下滑的慢一点。
整个集采政策的设计医药行业的专家人士认为也有以下几个风险,这些风险也基本得到行业的共识。
1、忽视了医疗服务质量,随着药品价格的下降,医保压力的确有所下降,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医疗服务质量被忽视,集采之后,很多药企的产品没有经过大规模患者使用,仅仅只是做了BE,几十个人的小型临床试验,未来是否有大规模的质量事件出现,也未可知。
2、医生处方权的上收,是否会形成医生懒学习的思维,过去一些疾病的诊断,医生可能熟悉的一些疗法或者方式,因为处方药的上收,可能会导致医生需要重新熟悉另外一种新的疗法等等,加大了医生的难度,也可能造成医生认为政策多变,懒学习的问题出现。
3、药品价格大幅度下滑之后,是不是会演变成过度检查、过度手术和过度住院的情况,在医生收入没有得到保证的期间,是否小病就需要检查或者手术上来弥补,小手术变大手术,可能出现过度手术过度治疗的现象。
4、优质医生人才流失,病人异地就医等情况。因为在医生药品收入上受到了限制可能会产生离岗现象。病人也会在医院没有好的药品,服务质量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前往异地看病治疗等,加大大城市就医患者等问题。
按照上面的分析,那么药企应该怎么走出这个困境,我总结了3点:
1、回归药品研发本质,加强研发,提高专利期内药品的数量和营收。药品品是一种特殊商品,是用来救人的,其本源永远是研发、技术、品质。只有当药品有专利保护,有确定疗效,品质好的时候,才不会担心有政策的影响和波动。
2、仿制药做多数量,单款小营收的存量策略,扩展一定品类的仿制药,数量大,单款收入不用太多,做好仿制药低毛利,低纯利的准备。并且逐渐放弃这部分不太优质的业务。
3、加大专利药的自营推广。仿制药降价的趋势不可逆转,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只能想办法去适应它。加大专利原研药的推广,加强无集采压力等产品的推广是一个适应的方法。尽快让这些产品成为大药。
未来医药企业的投资也是这三年低谷期,哪个企业加大研发,提高自己的专利原研药数量和占比,哪个企业不把仿制药作为重点,通过数量平滑整体仿制药存量,哪家企业在加大原研专利药的推广,哪个企业就值得投资,尽管当下医药环节多变,但是整体老龄化大需求存在,国内药企和国际药企市值差距有几十倍之多等情况下,仍然是有非常大的投资机会,但是投资的机会也仅限于重视研发投入,轻仿制药,重原研推广三个角度上,只有这样的企业才值得投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