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追看日剧《坡道途中的家》,作为一位五岁女孩的妈妈,对片中女主里沙子的遭遇真的感同身受。女主里沙子是一位全职妈妈,平时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家照顾三岁的女孩和家庭。她的丈夫阳一郎是一位早九晚六的上班族,时不时还加班。不过阳一郎是一位好先生、好爸爸,工作之余到家,都会帮忙分担家务和照顾女儿,这一点里沙子非常感恩,感觉丈夫是一位稳重体贴的好男人。
有一天,里沙子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她被抽中去做候补陪审员,原本丈夫阳一郎和里沙子都觉得可能未必会中签,没放在心上。结果里沙子果然被抽中,虽然是候补陪审员,如果没有正式陪审员出现意外情况无法履行义务的情形下,里沙子只能参与案情审议的讨论和旁听,而不能做出裁决。
就算如此,里沙子也认真地参加了每次陪审员,要强的她一直想让自己的亲生母亲认可自己,所以她把此次陪审员工作当成了自己重新回归社会的一个契机。丈夫阳一郎也表示支持,至于女儿文香,就只能在参加庭审的时候拜托给自己的公公婆婆代为照顾了。
《坡道途中的家》观后感原本一切进展顺利,但是随着案情的推进,里沙子逐渐淹没在错综复杂的案情里,身边人都在安慰和勉励里沙子包括丈夫阳一郎都经常说:“不要勉强自己哦”。里沙子她们审理的案子是一位全职妈妈把自己八个月大的女儿落入浴缸导致其死亡的案情。
身为母亲的里沙子一开始无法理解和同情这位溺死亲生女儿的母亲的所作所为。她觉得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母亲本应是孩子的重要保护人,而不是加害者。
但是随着一审二审三审的持续推进,陪审员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大家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元化,每个陪审员都因为各自不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各人的家庭情况和立场做着不同的案情解读的意见表达。原本看着是一宗简单的案件,加害者一个八个月女孩的母亲似乎罪恶滔天,不能原谅,但是随着物证人证和庭审的不断展开,案子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坡道途中的家》观后感就像剧中一位同样是一位母亲的检察官说的:作为一位女人和一位母亲,她不知道要为一位不合格的母亲的罪行确定什么程度的刑罚,经过多达六次以上的庭审之后,终于到了对罪犯进行判决的大日子。
而这时的里沙子也终于找回了自己封印了两年多的记忆。里沙子从小到大被母亲严厉的管教方式和不断的控制、否定和评判负重长大,她一心想脱离母亲的标准,远离老家去过自己想要的轻松一点的生活,所以高考填了东京的大学,并且如愿以偿,考上东京大学并且嫁给了稳重体贴的阳一郎,过上了一家三口温馨而简单的小家庭生活,她极少带女儿回娘家去看望自己的母亲,原因是她害怕面对严厉苛刻的母亲,更怕母亲那无孔不入的严苛标准。
所以里沙子在初为人母的时候,遇到了很多育儿问题非常困惑,她根本不知道好妈妈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去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只能自己一个人走夜路一样地摸黑探索,阳一郎有心无力,总是忙着工作赚钱养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心力去关注里沙子的育儿烦恼,里沙子又不敢想母亲求助,因为她害怕自己的女儿又被母亲曾经的养育方式所影响,让她成为一个对自己毫无自信十分自卑的人,她想要女儿心理和身体都健康成长。
《坡道途中的家》观后感所以遇到育儿困惑的里沙子只有听从婆婆的指导和求助于社区保健师以及其它社区邻居妈妈们的帮助,但是迫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现实情况的不同,里沙子愈发感到自己力不从心,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成为一位合格的好妈妈。她在重大的压力之下,曾经失手摔过自己的女儿在地毯上,万幸的是,女儿并未受伤,如此惨痛羞耻的记忆被里沙子封存在了自己的内心深处,永远也不再想提起。
可随着对溺死女儿案子的参与程度的深入,里沙子忘却的记忆开始被唤醒,因为审理案子,里沙子花了很多原本应该陪女儿和照顾家庭丈夫的时间去调查参与案件的审理,这导致了丈夫阳一郎和女儿文香的不满,父女二人变着法子,明着暗着地给里沙子施加了家庭压力,这让原本就陷入案件和痛苦回忆交叠中的里沙子更加雪上加霜,不堪重负的里沙子被公公举报到儿童保护机构去,还托关系给里沙子找了心理医生,丈夫阳一郎撒谎去医院看望朋友,骗了里沙子去医院准备让她给心理医生专家“把把脉”,任凭里沙子如何跟公公婆婆和丈夫解释,他们就是不愿意相信里沙子是正常的,这更添加了里沙子无力反驳的烦恼,她感到自己被深深误解,非常绝望,在情绪奔溃之际又差点失手用枕头对女儿文香窒息而死。所幸被儿童保护机构的工作人员成功救下。
《坡道途中的家》观后感这时候的里沙子终于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审理案子的女被告正是自己的样子,虽然她还没有犯下不可弥补的罪行,可是她却害怕自己越来越失控的危险行为,为了女儿文香的安全,她决定离家出走,无论丈夫阳一郎怎么劝阻,她收拾好自己的衣物,孤零零地搬到廉价酒店去住了。
剧中刚刚步入家庭,成为新手妈妈的里沙子真的演出了很多妈妈们的现状和说出了妈妈们的心声,这个社会对妈妈们,尤其是对又要养家又要照顾孩子的妈妈们太不友好了,妈妈们样样做得好是一般来说都是如此的,是普遍这样,是理所应当的,当不是神仙的妈妈们犯错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是批评、指责的噪音在打压和摧残着妈妈们原本就很无助而脆弱的心。
妈妈无疑是世上最伟大的身份,《请回复1988》中说,上帝因为知道凡间没有神,所以派来了妈妈去守护世间的孩子们。可妈妈们的苦闷和抑郁又是最难以让人感同身受,没有亲生经历十月怀胎和生产婴孩再到一把屎一把尿地养育孩子长大的人都无法真正地理解和身为母亲的苦与甜,痛与爱。
《坡道途中的家》观后感里沙子在终审陈词说到:也许那位溺死自己孩子的母亲并没有抱着任何希望在人间了,她自己深深绝望,所以再也不愿开口为自己做任何辩解,她所需要的应该只是旁人一个温柔的眼神和愿意听她倾吐心声的理解而已。而这些,不仅左邻右舍和同事朋友无法做到,连自己的枕边人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可能都无法给予。
所以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而人心却越来越深奥难测,妈妈们的情绪病也越来越常见,但愿这样题材的电影,我们大中国也能拍出来,多多宣传,给社会增加这方面的情商和心理教育,只有人这样的基石稳定了,家庭才会和谐安定,国家才会越来越富强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