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丁伯慧 李孟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9月版。
今天的读书笔记,从《西游记》开始说起。
《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小说内容在此省略,因为我们早已对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及沙僧这师徒四人,向西天取经路上历经妖魔险阻的过程,耳熟能详了吧。
这部神魔小说,虏获多少人的心,看了久久不忘,成为一代代的经典。其中,对于《西游记》师徒四人的人物特征,观众们和读者们又会到现实中去寻找与其对应的几种人的性格特点。
不仅如此,后来人还对《西游记》的取经团队进行研究,发掘出“团队管理”的智慧。
《西游记》中神魔化的内容,每个观众和读者心里明白,现实中不可能出现一只会说人话,能打妖怪的猴子。这完全依托于作者吴承恩,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的故事。
但是,看过故事的人,却相信了。
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的故事/小说是假的,实际上没有人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假”里头。对吗?
因此,我们写作者想知道:是什么能够让虚构的故事/小说,令人信服?
合理性。
01、写虚构故事,有可能存在不合理的部分是什么?
学习虚构写作,我们知道写作者的虚构能力,来自于想象力。而想象力即使天马行空的科幻,它要让读者读了故事,感觉到真实,这需要在使用想象力和虚构能力时,同时要放进“合理性”。
比如,我们看小说或故事,小说/故事发生是不是真实的,不在于情节是不是真实。小说/故事的真实感,在于内含的经验、逻辑及情感诉求,是否存在合理性。
我们在写作练习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明明是真实的事件,但落笔写到纸上时,却让其他人读着,感觉像编造出来。
这种情况,是因为缺乏合理性。
缺乏经验逻辑上的合理性的体现有哪些?
第一,不符合生活经验。
第二,不符合逻辑。
第三,不符合人的常规情感诉求。
《创意写作》作者说,文学有时候比生活更真实。
创作小说和故事,写作者首先要对生活经验、事物逻辑和人的情感要有体验,要有感同身受。只有写作者体会到“真”,才写得出“真”。
02、虚构写作中合理性有哪些?
第一,经验真实。
经验真实是虚构的基本原则。
经验真实的关键不在于你所讲的故事的真假,而在于组成故事的细节的真假。
——《创意写作》
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它本是一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然而,这只猴子有思想、会说话,能保护唐僧,打走妖怪。
但它仍然是一只猴子。它就得像个猴子样。比如像普通猴子那样抓耳挠腮,像普通猴子那样“猴急”的性子等。
假设,孙悟空遇仙人教导,成仙。然后,孙悟空完全脱离猴子本质,变成另一种不符合猴子本性的性格。
那么,试问,这样的“孙悟空”,你还会继续待见它吗?它还会吸引你的兴趣吗?
即使虚构出的人物,也要记得归还该“人物”符合他经验的真实。
第二,逻辑真实。
所谓逻辑真实,通俗地说,就是说把“谎言”说成“真事”的能力。或者说,你说谎了,但要有圆谎的能力。你要能够自圆其说。——《创意写作》
还是说说孙悟空吧。
孙悟空既然不是一般的猴子,它是一只能上天入地的猴子。这猴子从石头里蹦出来后,拜菩提祖师为师。
菩提祖师,何许人也?
菩提祖师是精通儒、释、道的世外高人。所以,这只猴子跟着菩提祖师学习,有了通天本领,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逻辑真实。即猴子怎么变成孙悟空的过程,要能够说得通顺。
逻辑真实,意味着写作者要具有逻辑思维能力。
本书《创意写作》作者说:“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个写作者的必备能力,是指将零碎的生活勾连成篇,将众多的细节连成一体的基本能力。对于小说而言,考验作者的不是讲的是否为真事,而是是否有将事情讲得让人可信的本领。”
第三,审美真实。
“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
在写作中,有些人写的明明是“真事”,却让读者认为是假的。而写作高手却能够把一件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写得让人信以为真。
像《西游记》里,吴承恩将正义与邪恶,人性矛盾与情感需求,写得动人心魄。
还有,像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汪曾祺在他的一篇《沈从文和他的<边城>》写到:“有的华侨青年,读了《边城》,回国来很想到茶峒去看看,看看那个溪水、白塔、渡船,看看渡船老人的坟,看看翠翠曾在哪里吹竹管……大概是看不到的。这故事是沈从文编出来的。”
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所以,文学作品要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即符合人的情感诉求,符合人类的审美要求。
03、合理性使“真实”与“虚构”达到和谐统一
“经验真实”、“逻辑真实”和“审美真实”,本书作者把它们概括为“事真”、“理真”和“情真”。它们使虚构文学有了合理性,有了文学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