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花一朵朵,想法一堆堆。
从今天开始,小澡哥开始阅读《工作的意义》第二部分“低欲望的原始生活”。今天小澡哥开始拆解第五章,标题是“富足的原始社会”。摘录读书笔记如下:
1. 大多数人类学家相信,直到大约5万年前,我们古老的祖先还在一个重要的认知进化门槛之外徘徊不前,以至于缺乏做很多事情的能力,比如:思考生命奥秘,赞美神,诅咒幽灵,讲有趣的故事,绘制像样的图形,在坠入梦乡之前反思当天发生的事情,唱爱情歌曲,为了逃避一件苦差事而编造聪明的借口。
2. 人类学家还相信,在智人跨越这个进化门槛之前,我们的祖先在智力上还不够发达,无法像今天的人类这样灵巧地、创造性地将一种场景下获得技能运用到另一种场景。简而言之,他们相信我们的祖先直到最近几千年才能够像我们今天这样有目的、有自我意识地工作。
3. 人类学家认为,留在非洲的那些人以及迁往欧洲、亚洲的那些人几乎都在6万年前后形成了“现代行为”,而且当他们发现自己掌握了诸多新能力之后,深受鼓舞,立即开启新的征程,到世界其他地方去开拓和定居,消灭当地的巨型动物,并与尼安德特人这种远亲发生战斗,无论走到哪里,都留下了他们心灵手巧、具备创造力和富有智慧的足迹 。
4. 如今,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不仅早期智人的自我意识和目的性不亚于我们目前的水平,而且智人存在的时间也比我们之前所想的还要久远得多。非洲南部和其他地区的考古新发现也证明,早在所谓的认知革命之前数万年,人们就已经在制造各种各样灵巧的物品了。再结合人类学家研究了20世纪不同地域依然从事狩猎采集的部落之后得出的数据,不难发现,虽然工作在今天的人类生活中占据着神圣地位,但在人类历史的95%以上的时段内,工作的地位都没有这么重要。
5. 迄今最令人感兴趣的发现之一是,关于智人从非洲某个地方的古人类某个支系进化而来,之后不断扩展并征服世界的说法,几乎可以肯定是错误的。相反,现在看来,几乎相互离散的智人种属似乎在50万年前拥有共同的特征,他们的进化是同时进行的,在大约30万年前几乎同时出现在北非、南非和东非大裂谷,他们的基因显示出融合特征,今天所有人继承的都是这种融合后的“马赛克式”基因特征。
6. 基因组数据揭示出古代非洲的狩猎采集部落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具有惊人的人口稳定性,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具有高度连续性。事实上,如果用“连续性”作为标准去衡量一个文明的成功程度,那么南非科伊桑人的直系祖先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因为他们的文明的持续时间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文明。
7. 人类学家李写道:“人类为自己创造了极其复杂和不稳定的生态环境,但人类能否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以及农业革命之后的技术繁荣是否会让我们走向乌托邦或灭亡,依然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8. 人类学家萨林斯得出结论,人们对狩猎采集者形成的刻板印象是他们毕生都与资源匮乏作斗争,而这种看法过于简单了。狩猎采集者之所以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主要是因为他们只注重满足迫切的物质需求,而没有被一大堆令人不得安宁的欲望所拖累。
9. 萨林斯指出:“欲望很容易得到满足,要么增加生产,要么减少渴望。”他认为狩猎采集者之所以实现了这一目标,是因为他们的欲望低,因此,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他们比华尔街的银行家们更富有,因为尽管这些银行家拥有的房产、船只、汽车和手表多到不知道如何才能用完,却一直欲壑难填,贪图更多。
10. 萨林斯的结论是,在许多狩猎采集部落中,人们组织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并非资源稀缺,甚至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中可能都是这样,因此,至少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基本的经济问题”并不构成我们人类永恒的斗争之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