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教育经典

作者: 豫东明珠 | 来源:发表于2023-05-27 09:04 被阅读0次

1.对于经典的教育理论及思想,我们应当常读,深读,思考,运用。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他在研究了几种文化背景下儿童发展的情况后,推断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提出人格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主要矛盾,积极地解决主要矛盾,可以帮助个体更好适应环境,顺利度过这一阶段。该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同时启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

在3到6岁时期的幼儿期,幼儿渴望承担一些成年人的角色,主动从事一些活动。如果父母允许他们做一些活动,并积极鼓励幼儿会获得自信和责任感。

在六、七岁至12岁之间的儿童期,孩子进入学校想体验成功感,如果父母帮助儿童体验到学习和活动中的胜任感,儿童会变得勤奋。

对目前自家孩子的年龄以及相应的积极发展结果,我们不妨借鉴作者的这些划分和发展任务、重要事件,科学合理地引导自己的教育方式。

对于父母离开家外出打工的自幼就留守的儿童,他们可能在相应的年龄阶段得不到恰当的关怀、鼓励、父母之爱,因此其一生的性格会受到影响。

2.帮助中学生适应角色同一性和度过角色混乱危机。

比如说对待中学生的狂热和流行文化,为他们的自我和学业提供现实的反馈,帮助其度过青春危机。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选择的榜样和其他的指成人角色,是以恰当时机的恰当引导。

3.在《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这一章节,我们可以重点了解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改变方法。

为什么有的孩子爱攻击别人?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逞强?根据作者的观点,可以从遗传、家庭、环境因素进行剖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变方法。他提出了消退法、暂时隔离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有操作性。

如何培养同伴关系?这本书里也给出了相应的儿童友谊发展的五个阶段,以及培养良好同伴关系的四条建议,很有操作性。

一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交往技能训练,二丰富课堂教学交往活动,三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互动,四,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氛围中,或许我们难以实现。那不如就在课外、课下,家长们为孩子进行积极地互动,探索和创设情境和机会吧!

相关文章

  • 经典常读

    最近在听于丹讲庄子,很久以前听过一两次,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喜欢上了关于庄子的故事,以及于丹这位讲师。但是记得的甚少,...

  • 2022-07-01读《给教师的建议》:怎样读教育经典

    读《给教师的建议》:怎样读教育经典 1、《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非常著名的教育经典书籍,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影响...

  • 《大学》学习感悟(七)一一为我所用

    世事变迀,经典却常读常新,时时焕发出它独有的华彩。那亘古不变的是经典中蕴含的大道,它是经典的生命。儒家经典《...

  • 《西游记》里的那些事之被遗落的情节(一)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沉淀了历史文化,而且激活了思想,令人常读常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读...

  • 经典的意义

    近来重读了由魏智渊老师编著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颇多感慨。最大的感悟是:经典永远是常读常新的。 1 记得刚上班...

  • 椒江洪家中学

    教育理论经典,杜威的,陶行知的书,读经典,理解教育本质,形成自己说教育理念。校长自己要把自己的书读透,要把读书融进...

  • 中原焦点团队,坚持分享873天,2022-07-01

    今天跟着团队的读书活动,又开始读白皮书《建构解决之道》。 这是一本焦点解决的经典书。怎么读多少遍都不为过,常读常加...

  • 日记一则

    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常读常新,少年时读,成年时读,老年时读,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正如 “一千个观众,心里...

  • 《经典常读》读后感

    粗粗阅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觉:这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虽说是经典入敲门砖,铺路石,尽管朱自清先生尽力使用最通俗...

  • 爱与尊重

    时隔几年重新捧读这本经典的《简.爱》。只觉得感触愈多,正所谓:“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对待经典更是常读常新。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读教育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xh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