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央视春晚小品《抢C位》引发了很多观众的强烈共鸣。小品中的几位父母动用了自己所有的资源和能力,只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坐好座位,家长早早去学校给孩子抢C位。
小品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当今社会的现实。它之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并引发社会反响,是因为其折射了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教室的座位,本不存在C位,家长却不遗余力地去抢占到底为何?家长教室抢C位,给教育教学管理造成干扰,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小品反映出的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国民越来越认识到小孩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单站在家庭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教育是家庭发展的命脉。孩子强则家运兴,孩子读书用功,父母则心情愉悦,工作劲头更足,这也是社会良性循环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干涉问题也凸显出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干涉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家长过度干预学校管理事务,要求学校提高对家长的开放程度。二是对课堂教学干预过度,要求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三是干预学校人事安排,要求学校按照家长意愿调整任课教师。四是干预班级工作,在排座位、班干部人选、开展相关活动等方面提一些不合理要求,等等。这些过度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秩序。甚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干扰和困惑,给老师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也挫伤了当事教师的自尊和工作积极性。
要想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家校双方和社会都需反思并达成广泛共识。
我们首先要反思:教育的“C位”在哪儿?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抢占教育C位。”这样的理念,毫无疑问,代表了社会的一种声音和共识。极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期待自己的子女成人成才,本是为人父母朴素的愿望。卖掉别墅换50平米的学区房,为择名校,夫妻不惜两地分居。老百姓择的是优质教育资源。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要想办人民满意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人民呼唤教育均衡发展,家门口也能上好学。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千里择校、举家为娃的现象肯定会有所改变。城乡一体化发展,各省市高考录取差异化现象有改变后,老百姓还会在乎起跑线,还会在乎“C位”在哪儿吗?
家门口也能上好学,家长能多一份从容和笃定。孩子上学了,不将过度的关心放在学校,也应该是种态度。划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边界很有必要。家长、老师、学生各安其位,才能实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理性的家长,应该对学校多一份信任。学校是专业的教育机构,老师是受过专业培训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教育教学管理的细节最终靠老师去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当看到,家长抢C位,根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近年来,无论是“幼升小”等升学挑战带来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课外培训火热,都说明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事项,影响极其深远,牵动着无数人心。这也提醒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一切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必须想方设法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只有这样,家长对学校管理的过度干涉问题才会从根本上缓解改善。教育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