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末,某天周一晨会,部门老大传达了公司最新指示,明年的部门年度战略规划,需要动员全员参加。
具体形式是部门按照业务划分为几个小队,每队大约10号人,队长是产品经理,成员还包括研发、测试、营销。
产品经理组织研讨会议,每个成员都需要发表看法,可以是建议、创意、分享等等,尽量发散,唯一的约束是跟业务相关。会议进行时,还会有高层人员现场观摩。
刚开始我还疑惑,两周前不是刚风风火火整了年度规划么?
作为产品狗,昏天黑地怼材料,绞尽脑汁组织语言,PPT都不知改了几版,部门内部沟通,海外同事沟通,然后几个产品经理的PPT一起汇总,战略规划部的同事又是修改了几版,再到部门老大那推敲一番……
我勒个天,好歹也算告一段落。
正想着趁接下来的一小段时间,可以整整数据分析模型,用来指导手头上几个产品的分析,这下倒好了,来了个全员规划。
现在问题来了,周一上午通知,周二晚上组织研讨,满打满算也就1天半的时间,如果让我一个人讲还好,毕竟之前做了功夫。
但现在是要团队每个人都讲,我担心那些程序员们不知道讲什么,讲了也怕讲不清楚,到时候高层人员在,如果一轮过去,大家吞吞吐吐或者随便三言两语、面面相觑,那就尴尬了。
咋办?
回到座位上,赶紧用脑图梳理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1、通知大家,讲清楚整个事,重点说明每个人都需要发言。
2、将之前做规划的材料和终稿统一放在单独文件夹,方便查找整理。
3、快速了解头脑风暴的基本要点,结合主题可根据实际做些微调。
4、头脑里试着演练整个研讨的流程,包括开始、过程和结束。
5、当天下班后先召集一次会议,给团队分享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以帮助他们发散思维。
6、明天中午前需要每个人把想法告诉我,我再统一规整,形成PPT。
第二天
事情基本上按我的设想开展,直到下午三点,部门老大说我们组研讨时,会有贵宾参加,群里有同事说是大BOSS,这下气氛就紧张了,队里成员有些惴惴不安。
唉……别说他们,我都紧张。有些说不知道讲什么,没想法,有些本来就对这没兴趣,有些干脆就写些技术上的改进点。
关键时刻,我觉得自己不应该表现得慌乱,尤其是作为产品狗+队长,否则会影响整个团队。
我想到的是先跟团队的每个人说不要紧张,按照昨天会议上说的,尽量发散去想,想法不会有对错。其次是想着怎么在研讨会议上把握节奏和营造气氛,让大家尽量放松。
下午快6点的时候,终于把收集到的所有人的想法整理成PPT,确认再三,跟大伙开了个玩笑:自古变法都有牺牲者,我们部门自公司上市以来还没什么大变革,如果有人需要牺牲,就从我们开始吧!
研讨风暴
晚上7点,会议按时进行,还来了另外一个队的组长和营销的头,我先是做了一番寒暄,然后介绍了会议的目的、流程,并再次表达了自由沟通的调子,想法没有对错,只需要每个人发声。
接着就按之前说好的,每个人轮流发言,期间其他人可以随时提问,或者分享自己的相关想法,我都会试着引导话题和营造氛围。
结果出乎意料,平时看起来闷骚木讷的工程师们,想法还特别多,一个话题出来,引发出另外的话题,就像连接爆炸一样,我要做的,只是在适当的时候把话题引入我们的范围,避免跑偏。
而营销的同事们,也让人惊喜,分享了好多以前我不知道的想法。营销同事长期关注海外市场,跟踪企业反馈,对中小企业的需求和痛点了解比较清楚,他们只是不知道技术是否可行,产品如何实现。
这次会议,研发营销坐在一起,研发的点子,营销能给出案例佐证;营销的点子,研发能评估技术是否可行,更重要的是,在良性的沟通里,能迸发出许多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创意,这是单个人所无法做到的。
我能真切体会到的是,这种创意的产生,是在群体连接里产生的。在充分、自由沟通的环境里,在N*(N-1)/2条连接通道下,才有可能碰撞出的火花。
原本以为30分钟能搞定的会议,结果持续了3个半钟,以至于我说很晚了,大家还兴致盎然要继续。这可不是装出来的,因为实在没有装的必要,高层早走了,就只剩我们队的人在讨论。
收获
经过这一次的研讨会议,个人感觉收获满满,也看到了自己平时工作的不足。
1、群体远大于个体
2、研讨真的能激发思维
3、团队目标感增强,团队气氛更融洽
4、作为PM,要对市场保持敏感,多关注延伸产品的可能性
我得说,一开始我是带着偏见的,心想那些程序员,整天写代码,而营销的,就只会EDM和CPC,哪懂什么规划?哪来什么创意?经过这一次的研讨,我得修正自己的偏见,“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某种程度上是站得住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