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因为清政府从来没有派人刺杀过孙中山。但这个故事所体现出的民族情绪却是真切存在的。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西方帝国主义的侵夺,内忧外患,实有亡国灭种之灾,于是一大批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迈入了救亡图存的洪流。
西方帝国主义是我们从未碰到过的敌人,一切老的办法都无法应付,而新的办法又还没有显现和找到,于是不同的思想一时之间全部碰撞在一起。这是《十月围城》总的时代和思想背景。
这部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坏人,主张学习西方拯救中国的孙文一派自不在话下,主张守旧的阎孝国也不是个坏人。恰恰相反,阎孝国自小留学西方,应该说深受西方思想的浸润,但他更多看到的却是西方人对中国的狼子野心,他不相信西方那一套能够救中国,所以他对孙文一派的刺杀可以说不遗余力。
同样是为了中国的远大前途,却因为不同的思想主张大打出手。历史行进到今天,我们都知道,代表守旧的封建势力没能救到中国,代表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孙文一派同样没能救到中国,从这个层面讲,两者的努力都付诸了东流,使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更像是一部悲剧。
有人说,如果不是近代西方人的侵略,我们中国人还在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这是一个伪命题,是不可能成立的,西方人是不可能不来侵略我们的。
在古代的时候,东西方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很少有往来,大家都顾着发展自己的文化。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科技使得探索未知世界有了可能,资本主义制造的商品也需要倾销之处,于是冲出国界,走向世界便成了西方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东西方的交汇也成了必然,进一步地,中国的灾难也成为了躲不开的劫难,可以说是一种宿命。
那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是我们去侵略西方,而是西方来侵略我们?从上述可知,要侵略一个地方,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能够到达这个地方。东西方远隔重洋,陆地又有高山隔阻,这就有赖于科技水平的进步。而中国本身的文化,就算再给它一千年,也生不出工业革命来。
科技的进步本质上是科学精神的不断发扬,也就是对于事物孜孜不倦的探求。中国的文化对于物质的探索是不屑一顾的,认为那是奇巧淫技。中国整个文化的底层架构是对人伦的追求。对于个人而言,讲修齐治平,对于别人而言,讲仁义礼智。人活在人世间,就是对这些道德规范的不断追求与践行;国家建立的责任之一,也是对人民不断的教化。所以传统的中国社会,物质是很匮乏的,但精神很富足,人民也自得其乐,这就是所谓的田园诗般的生活。
西方则不一样,西方是以海洋为主的商业文化,他们搞不出农业,只能以交易为生。这种文化必然导出的是以探索发现为主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理这东西是不能拿来吃拿来穿的,这体现了他们“学以致知”的特点,也就是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探求知识本身,至于有什么用那不重要。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进,西方的科技树被不断点亮,终于迎来了工业革命。这便引出了侵略的第二个条件——一定是要有利可图的。侵略一个国家,劳民伤财,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驱使,是不可能去干这种赔本买卖的。资本主义是其中最大的动因。
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发展得极其缓慢,但工业革命之后,商品过剩却成了老大难问题。这就为开拓新市场去倾销商品提供了动力。当初航海家们的冒险活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所以我们被侵略一定是注定了的,也一定是西方来侵略我们,而不是我们去侵略别人,这是两种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结果。
阎孝国与孙文等人正处在这个时代的当口,他们是民族分娩挣扎阵痛的注脚,虽说最后他们所代表的势力都没能拯救中国,但他们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因为没有这些先行者的尝试,也不会有后来者站在他们肩膀上进一步的思考和行动。这是我看这部电影觉得最大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