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话,他真的听懂了吗?验证消息的四个原则:
1、语境验证
2、表达方式验证
3、动作验证,比如肢体语言
4、音调验证
说回昨天书中妻子开车的例子。
1、语境验证。
上面“开车绿灯了”这个案例,加入妻子知道丈夫要干一个非常紧急的聚会,那么丈夫说绿灯了,妻子就会知道他着急,赶紧踩一脚油门,她也就不会产生负面情绪了。
但是,如果两个人谁也没说话,妻子的目光已经盯着信号灯,但是,丈夫还说“绿灯了”,那妻子可能会觉得,你怎么这么多此一举,你是不是不信任我,就会有很多内心戏。
2、表达方式验证。
一个人说话可能采取不同的语气,比如丈夫说“绿灯了,怎么还不走”,这种表达方式,妻子可能会认为,你怎么这么焦虑,或者这么不耐烦。
再比如,有人说“你最近身体怎么样”,对方回答“我都快死了”。你相信这个“快死了”,是这个人真的快死了吗?这种夸张的表达和真实的内容其实是不一致的。
3、动作验证,比如肢体语言
我们知道,沟通时,30%是通过话语让对方接收信息,70%是通过非语言来传达信息,比如你的肢体语言。
举个例子:假如你参加一个线下读书会,你听主讲老师讲时,你的身体前倾,目光看着对方,然后充满笑意,那对方能看出来你在认真倾听;假如你整个身子塌在椅子里、往后靠、目光涣散,那对方很快就知道你对他讲的内容没兴趣。所以,我们传达信息进行沟通时,不光要听直接信息,也要注意非直接信息。
4、音调验证
比如你说,“真高兴,你今天能到我家来”,这个音调很高,是表达你真高兴;但如果你是用一种很冷淡的音调来说,“哎呀,你要是能来就好了”,那对方肯定感受不到你欢迎他的热情。
所以,通过这四个验证,你能进一步确认你接受的信息,是不是真的像对方想表达的一样,你有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信息的发送者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表达什么,特别是他的内心两种信息在交谈、冲突时。
常见例子,父母期望孩子独立但又希望孩子需求自己。常常一句话表达话有两种或多种意思,那么孩子听的也会云里雾里。
书中介绍:格式塔辽法。
信息发送者把自己想象交替坐在两把椅子上对话,一个椅子上上坐着渴望孩子成长的父母,说第一种想法的对话,然后你再换到另外一把椅子上,说另外一种想法的对话。
经常做这种对话练习,作者认为,你可以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能更好地传达你想表达的信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