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2天我看完了一本《当人工智能考上名校》,全书通篇讲了2件事——人工智能没那么神,奇点不会来;三分之一的人读不懂简单的句子,根本无法胜任未来人工智能替代众多岗位后剩余的工作。
当我们被下围棋、能答题、懂诊断的AI震惊后,就容易高估人工智能的能力。然而,计算机能做的只有计算,而计算就意味着要把认知或者事物改写成算式。目前只有能用逻辑、统计或概率表示的事物才能写成算式。而我们的认知并不能都转换成逻辑、统计和概率,现代数学也无法用数值衡量幸福。人工智能无法自动创造出新事物,它只能降低成本。
作者是日本知名学者,发起了东大机器人项目和全国阅读理解能力调查,结果收获了2个并不乐观的结论——凝聚了最前沿AI技术的东大机器人,参加了N次东大入学考试,无论如何优化算法,都无法考上东大,取得的成绩只够上一般的名校;人类本应优于人工智能的“同义句判定”“推理”“图形同定”和“实例同定”理解测试中,有一半学生的正确率都与投骰子作答的结果差不多。
牛津大学“10至20年后仍旧存在的职业和不复存在的职业”的项目中预测,美国总计702种职业中,约有一半将会消失,所有就业者中有47%处于“有风险(at risk)”状态,即有可能会失去工作。作者给出的方向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为这些“幸存的职业”有一个共同点,即很多都是需要沟通力或理解力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弱点是必须学习一万个才能学会一个,不会变通应用,缺乏灵活性,只能在给定的(有限)框架内进行计算处理。正如作者反复强调的,人工智能无法理解语言的含义。只要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变通的能力、不被框架所限的创造力等,人工智能就不足为惧。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你是否在为胜任这些工作所需的阅读理解能力、常识、灵活性和创造力而加紧准备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