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和孩子沟通时,怎么样的方式更有效?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一个场景,一天晚上小家伙洗完澡正在楼下开心的玩耍。
这时,老公从楼上阳台探出脑袋,对着楼下的小家伙,笑侃道:陈金花,你在干什么?
小家伙一听怒不可遏:我不是陈金花儿,你说错啦!
可是老公依然嬉皮笑脸的不停地去挑衅他,这时老母亲看不下去了:你跟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对孩子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他感觉到的只是羞辱和不尊重,尽管你认为是在开玩笑,可是在孩子眼中,这样的玩笑没有任何意义,对亲子感情并非促进,而是一种伤害。
从长远看,孩子通过大人的这个行为,学会的是可以用起绰号的方式来激怒他人,相信这也是你不愿看到的。
你平时工作忙,难得和他聊几句,却用自以为是的笑话来激怒他,你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或许真的需要改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57376/b04f4e52222be36a.png)
听完我的话,老公有些不好意思:我真的没有想太多,只想着逗他玩儿呢。
说回沟通这个话题,像我老公这样明显属于在跟孩子交流时忽视了沟通的目的的典型。
把孩子当做了玩伴,当做了一个可以随意调侃的大人,而没有用同理心去感知对方,孩子通过这个行为接收到的是赤裸裸的挑衅和不尊重。
大人孩子之间尚且有此,其实包括大人之间的沟通也经常可以听到牛头不对马嘴的回复以及心不在焉的,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57376/5391894af394c0aa.png)
那真正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一定是传递方发出了信息,接收方通过仔细聆听,在和传递方确认了意思后,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做出反馈,并据此给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传递方针对接收方的反馈,再次给出回复,……
正是通过这样的你来我往,双方可以达到彼此意见的深度强化,实现对彼此行为的理解,以及对未来做法的指导。
简言之,有效沟通的目的正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双方达到共识,增进理解,同时让事情往可能的正向方面去发展。
在上述老公和孩子的沟通场景中,他跟孩子的交流就违反了交流目的,只是在自己一味开心地说,而忽视了接收方的情绪和反馈。
因此,家长和孩子有效沟通,可以参考以下3个沟通要素:
01.淡定平和的沟通时机
当孩子感觉好时才能做得好,所以沟通一定是在双方情绪平稳、淡定时进行。
在孩子的情绪暴躁、愤怒……或者大人的情绪激动、烦躁……时,尽量避免言语沟通。
这时双方的理智脑完全居于情绪脑后,此时的沟通是听不进耳朵的。而触摸和身体接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通过轻拍、拥抱、……的方式让孩子感知到,爸爸妈妈一直都在你的身边。
02.轻松愉悦的沟通场合
很多家长会认为,教育孩子时,当众的严厉说教会更让他通过羞耻心的激发铭记在心,却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自尊心被强烈碾压的自卑情绪,这种阴影或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因此,建议跟孩子的沟通,要在孩子情绪好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秉着平等、尊重的原则展开。
谨记,沟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达成共识,而非以羞辱为目的的刺激。
03.耐心倾听,中立客观,活在当下的沟通原则
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沟通会缺乏耐心,并且容易给出预判。当孩子说今天谁谁谁打我了,家长往往会脱口而出:是不是你招惹他了?而没有耐心等孩子说完。
或者孩子讲完了前半句,没有听清后半句就噼里啪啦一顿说教?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父母没有耐心来理解我,他们根本不懂我,因此,不光孩子表达的欲望被阻断,同时他跟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会越来越远。
其实,这些沟通无论是开心的还是悲伤的,孩子跟我们分享的初衷是希望可以从中汲取能量,让父母看见他。
在他开心时分享喜悦,在他困难时给予意见和引导,而若一再的打断、一再的先入为主、一再的忽视,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情感纽带会越来越淡薄。
最后沟通只会变成简单一句:妈,我回来了。
总结,孩子和父母间的有效沟通,彼此信任是根基。
只有当我们真正把孩子当做朋友,给予他充分的尊重,用耐心的聆听和一颗全然爱他的心包容他的错误,并且坚信孩子目前遇到的问题或者失误,都是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小插曲,大树的姿态只是包容而不是挑错。
如果出现了沟通中的不顺畅,那么多半是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沟通定位和原则出现了差池。
暖楠希望每个父母都能跟孩子在沟通的路上,彼此携手共同前行,成为彼此更好的镜子和聆听者。
![](https://img.haomeiwen.com/i13157376/36a5b972a48ca216.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