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后稷稼穑圣地
文:卫峰霞 东山文学主编
天色晴朗无风时,我站在教学楼二楼,西望是群峰叠翠、高接碧天的孤峰山,东望就是绵延起伏的稷王山。知道它是后稷稼穑圣地后,我急切地想一探究竟,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一)
这周正好有机会和同事几人驱车前往。
六月中午的阳光倾尽全力去深爱这片土地,炽热的风刮着,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前往的兴致。车沿着运稷公路朝北驶去,从北坡路口拐进一条乡村柏油路,道路两旁的柳树葱茏茂盛,两边种着一排排果树,随着满眼的绿色不断涌进,我的心也随着外面的暖风飞翔。路随着地势开始变陡,我们很快拐进文村,这个村在在稷王山脚下,依山势而建,已经硬化的村路狭窄曲折,我们顺着路绕山而上,越来越陡,我紧张地手把方向盘,无心欣赏窗外的美景。走到一半,我们迷路了。车停到树荫下。国珍老师联系她在山上的同学,我则可以欣赏外面的景致。盘山路一边靠山,一边临崖,层层梯田顺着山走,山坳处草木青葱,几个山间人家,靠山凿窑,院子门前用水泥铺地,间或一缕金黄麦地随风而舞。山下苍茫,点点屋顶,点点绿茵,一条蜿蜒公路横穿农田。正午碧空如洗,暖云叠叠,好一个蓝天白云!站在高处望,看到的众生芸芸,如蝼蚁,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
我们打开导航,跟着地图走。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陡,路两旁的树也越茂。车子缓缓而行,我隔着车窗看到了山地高耸的电视塔,青草覆盖的山顶。我有些心急了,踩到最大油门,车子在陡直的山路上还是慢慢前进。快到山顶时,路沿着山峰而建,两旁都是青黄的山脉,阳光下的空气透彻,远方蓝天下的大地宁静,窄窄的山路干净平坦。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我们到了后稷稼穑圣地——稷王山顶。开始我们这次旅程第一站:运城市电视发射中心。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二)
看到位于山顶的发射中心,有些孤寂。我从来没有想到想象不到山顶还有这样一群人。
令珍(国珍老师同学)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发射中心。发射中心是在原稷王庙建成,坐落在山顶,从楼口沿着较陡楼梯上去,就进入发射中心,宽大的屋子里靠墙一排高大的黑色机器,“呜呜呜呜……”的噪音在房间回荡,墙两侧有排标语“立志扎根稷王山让红色电波传发展佳话 无私奉献电视人令荧光屏幕映和谐风光”。我们走进监控室里面四台电视机同时播放十二个频道的电视,里面不仅噪音大而且闷热。几分钟我有些头晕脑胀,不禁问:“每天这样不吵吗?”工作人员笑笑说:“习惯了。”不了解不会知道其中的苦,真正走进,衷心感谢这群默默无闻的电视人。想起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出了机房,就是一片宽阔的砖铺空地,电视塔就耸立在机房后面。120米高的金属塔直戳进蓝天,银色的塔身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电视信号从这里输送到山下的村落。令珍指给我们看当时稷王庙遗留的文物:一块碑的碑座、碑额。碑额正面雕刻“重修后稷庙碑”,碑座是一尊似龟非龟的石刻,据说这叫赑屭(bixi),系龙的一个儿子,善于驮负重物,旧时大型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屭(bixi)形状。据旧县志记载:稷王山上这座后稷庙系元至正年前道士李志贞重建,明隆庆元年知县孙倌修,《重修后稷庙碑》碑文,系稷山嘉靖年间进士、著名书法家神笔梁纲撰、书。稷庙被日寇烧毁后,石碑遗失,只剩下碑座、碑额,让人不胜惋惜!
从这瞭望过去,那座砖塔就在临近的山顶。登高远望,飒飒风声耳边起,裙角飞扬,青黄的草覆盖在山体,山势巍巍绵延。稷王山是石头山,所以不长树。裸露的部分突兀出岩石,在日月沧桑下,岩石边缘风化粉碎。一缕白云从天际延展,像绸带像白纱。蓝的天白的云,还有我们五个舞文弄墨的女子,我站在砖砌的矮墙边,想大呼一声,喊醒隔河相望的后土娘娘。听说天气好的时候,站在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后土祠。哦!太神奇了,后稷、后土两两相望,中华的根脉便从这里发源。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三)
既来到稷王山,就不能不对它进一步了解。
稷王山地处峨嵋台地,距离稷山县城正南25公里,座落在稷山、闻喜、万荣、盐湖、新绛五县区交界处,主峰海拔1280.2米,旧有"一山罩五县,五县管一山"之说。
大约在4500多年前,姬弃在这座山周围发现粒食,培植五谷,尧帝闻知后,封他为农师,就在此教民稼穑;舜帝执掌天下后,赐他姬姓,号曰后稷,仍然在此教习农耕。他的后人姬发灭商兴周之后,尊后稷姬弃为周先祖,人们因此将他称为稷王,尊为华夏农业的始祖。这座山因而也被称为稷神山、稷王山。为纪念后稷的万世功绩,大约在汉代,就开始在山上建庙致祭;到唐代,稷王山上稷庙已较具规模,旧《稷山县志》记载"稷神山顶,青峰耸峙,石城巍然,是谓王之寝宫"。"以夏历四月十七日,遣官致祭"。当时,山周的人们甘冒跋山之苦,不畏路途遥远,每年都要往山上稷庙祭祀,俗称上庙;后来,人们感到山高路远,上庙不便,经合议集资,分别在山下的东文村(现属万荣)和山北麓的修善村(今属稷山)北,另建两座稷王庙,为了区别三庙的不同,把山上的称为"上庙",把东文村的称为"高庙",把修善村的称为"下庙",后来稷山县宰还嫌到修善下庙祭祀不便,又在元初在县城重建稷王庙一座。
关于后稷还有着美丽的传说。
相传距现在约四千多年前,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螈,因心里不舒服经常外出散步。有一天,她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巨人足迹,觉得好奇,有意踏上去,后来就怀孕生子。人们认为这个无父亲的孩子是个"不祥之物",就把他抛弃了三次,先后扔在小巷、冰河和森林里,奇怪的是每次都有牛羊、飞鸟和人相救。姜螈认为他是个神孩,就又抱回养育,起名叫"弃"。
弃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农艺,在母亲姜螈的教诲下很快掌握了农业知识。他看到人们仅仅靠打猎维持生活,食物太单调,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心里非常难过,就决心想个办法来保证人类能生存下去。他想着想着上了山坡,看到满山遍野的树木和花草,突然灵机一动,人们为什么总要渔猎吃肉呢?这些树木的果实、茎叶能不能吃呢?于是,他便决定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能吃、好吃,哪些不能吃或不好吃?遍尝百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人类找到了大量的食物,后被尊称为"农业始祖后稷"。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神农后稷尝百草,不怕蛇咬狼挡道,死而复生不动摇,只为民众能吃饱……"
《史记·周本纪》和《诗经·生民》都详细记载和颂扬了后稷的功绩,教稼台从此名扬天下。它记载着炎黄民族农业生产远在各国之先的历史,反映了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几千年来,有关后稷的故事广为流传。
了解了稷王山的前世今生,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瞬间巍峨高大起来。我也迫不及待想去拜访山顶那座塔。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四)
发射中心参观完后,我们去拜谒那座砖塔。
从电视发射中心的后门出去就看见门前立一碑,上刻:万荣稷王山塔。顺着山体的羊肠小道,就到达山顶,我终于触摸到了这座风雨飘零、满目沧桑的砖塔。
这砖塔原有两座,俗称"雌雄塔"、"公母塔",远看形似两根棒槌,因而当地人们也将稷王山称为"棒槌山"。那一座公塔不知何年已倒塌无存,只留下一座母塔。此塔建于宋至和三年(1236),为稷山望嘱村(今属万荣)张文夷为其亡母所建的浮屠,通体为砖质八角七级叠檐式结构,基部高3.64米,通高20余米,粗直径为2.49米,塔基部分不知何时已被人掏空,原有古棺早已不存。该塔西北方向一百多米处,便是电视台发射中心,那原是稷王庙即上庙。很有趣的现象,这古老的稷王山、宋朝的砖塔、现代的电视发射中心,在时空里会面并存,让人无不感叹时间的神奇。不由想起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说的那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站在塔前,极目远眺,蓝天透亮,白云朵朵,山下的人家隐约可见,片片农田郁郁葱葱,山间云雾缭绕,山风呼呼而来,似在天宇。不禁想起李白的“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山脉中间的采石场尘土弥漫,山体一部分已经被蚕食一空,真不知道这样下去,这座稷王山还能支撑多久。真希望有关部门能执行起自己的职责,保护好这座山,给我们的子孙留一个青山。
听同行的同事说山上还有“五谷石”是一种颜色、形状、大小酷似谷、黍、麦、豆、高梁等灿烂的小石子,粒粒晶莹光亮,闪闪诱人。不知道我脚下的土地可有五谷石,我们没有去关心这个。在这个天蓝云白的绝佳之处,我们五个女子站在临崖石头上拍出一张又一张美照,把自己和稷王山在某一个时间点上静止。捧着手机看着这些照片,看着这沧桑岁月的塔,看着这绵延丰润的稷王山,真是感觉不虚此行!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五)
景美人悦,时间飞快。不觉日已西,光线暗下来,要离开了。转播站的朋友们热情地请我们吃了一顿饺子。看着他们站在广播站站外面广场的砖墙边,眺望着远方。在这个清幽之地,不知道他们每天会想些什么?夜晚的孤清和山下的繁华,他们如何去调整?也许我应该羡慕他们吧!能在这个清净之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我也想长居此地,久伴稷王山,可惜我是一俗人,红尘里的俗事,我还要去应付一番。
饺子的鲜香还在嘴里翻滚。我们就驱车下山了。夕阳下的稷王山草青青,绿蔓蔓,梯田陌陌,人家渺渺。山下是十里文村,这个山下的村庄,街道阡陌干干净净,一股古朴的味道,村容村貌整洁有度,各家门前都有载种的草木,墙也是洁白干净。没有想到这个印象中的贫困村落,精神面貌会这样好。听国珍老师说柳林村长姓秦是一位退伍老兵,也是一个正直尽责的好干部。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去拜访一下这位好村长,从他那里能窥得一二治理妙方。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稷王山一行到此也就结束了,这次旅程让我认识了真实的稷王山,近距离感受了万荣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魅力;同时感叹自己对故土的浅薄认知。
越了解越深爱,大概就是指我这样的人吧!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 拜谒后稷稼穑圣地作者简介:热爱文学的一名痴心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