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后裔、文革新贵、红色歌词、晋唐书风
——介绍一幅极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物型书法珍品
2018年10月25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诞生了,人工智能史上第一幅画作登录拍卖市场,并且被纽约的佳士得拍卖行以43.25万美元(近3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卖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89979/c1da85c79278909a.jpg)
这幅作品是一幅肖像图,描绘的是一名叫埃德蒙·贝拉米(Edmond Belamy)的男人。在拍卖之初,人们给出的最高估价也不到1万美金,而最终的成交价震惊了所有人,几乎达到了最高估价的45倍之多!所以能够拍出如此高价,有不少收藏家认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幅完全由人工智能绘画的作品标签提升了她的价值。她是文物,记载了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进程。
今天我们介绍的一幅书法作品,其文物价值虽然不能等同于人工智能史上的第一幅画,但她同样是可以称之为文物的艺术珍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89979/6e5e8d5cd780afaf.jpg)
这是一幅书法作品,书写内容不是唐诗宋词,谋篇布局谨慎规矩,落款上受赠人以同志相称,书写时间也不是传统的干支纪年。虽然写的是一首歌词,但是,在字里行间还是透着富贵气象,书风也是俊朗秀逸的晋唐风格,总之,整幅作品气韵贯通,潇洒飘逸,但在书写内容、格式、落款等与一般书法作品风格迥异。为什么说她是文物型书法珍品,原因就在于书者、受赠人、内容、格式等作品构成元素,都有着极其浓厚的时代印记。
先说书者与受赠人,这两个本来一生几乎都不可能相遇交集的人,竟因为历史的巨变与社会的动荡而相聚在一幅书法之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89979/1998ac513f219cb0.jpg)
书者溥松窗,姓名爱新觉罗·傅佺(1913-1991),字松窗,以字行。清宗室,道光皇帝四代孙。其祖父是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惇亲王奕誴,本人则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溥松窗虽然出生于辛亥革命之后,但是,从小生活优渥的他便与其他几位兄弟溥儒(溥心畲)、溥伒(溥雪斋)、傅佐等一起,自幼研习文学、书法与绘画艺术。清王朝的覆灭,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冲击,相反,使他们走出王府,有机会让世人认识他们的才华。溥松窗1928年入松风画会。1936年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23岁即被聘为辅仁大学美术系讲师,教授国画山水。曾兼任北平国立艺专讲师、教授。因为溥字辈兄弟皆出自皇室,他们的绘画作品又都有功力雄厚,色彩古朴典雅,风格清逸脱俗的特点,别具一格,自成流派,被后人称为宫廷画派。新中国成立后,溥松窗于1953年加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1955年被选为理事。1958年入北京中国画院。1985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89979/76e3b4ab8183bfd7.jpg)
受赠人永嘉,姓名朱永嘉,历史学者。1931年出生于上海。1948年在上海清心中学读书期间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革命活动,并于1949年3月加入中共地下党。1950年他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但只读了两年大学,就因为学校需要干部,让他提前毕业当了专职的政工干部。做了四年党务工作后,回历史系从事业务工作,不到30岁就评为讲师,同时还担任着系党总支委员,是当时又红又专的青年业务尖子。1964年起先后被借调到中共华东局《内刊》和上海市委写作班历史组工作。由此,朱永嘉的人生道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65年间,以明史专家身份为姚文元撰写被称为文革起点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提供资料,为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立下一功。1966年12月,随同写作班一起参与“造反”。1968年后,组建并领导上海市委写作组,成为张春桥、姚文元的得力助手。1967年起先后担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复旦大学革命委员会常委。1972年9月,王洪文从上海调中央工作。在次年召开中共“十大”前,毛泽东要求王洪文读《后汉书》中的《刘盆子传》,王洪文读不懂,找朱永嘉给他讲解。1974年5月,奉毛泽东指示,朱永嘉组织人员点校三十余篇六朝赋与南宋词。1975年8月,又遵照毛泽东指示,注释上送《王敦传》、《沈充传》、《桓温传》等古诗文,呈送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抓,上海市委一时陷于慌乱之中,朱永嘉却提出要把上海民兵拉出来,打它一个礼拜不行,打它三天五天也好,让全世界都知道,就像巴黎公社一样。1982年因“反革命罪”等,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1988年12月保外就医回家。此前,他已被羁押6年,关在秦城监狱和上海提篮桥监狱。出狱后,点校注释了《唐六典》、《吕氏春秋》等古籍,还著了《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论曹操》等。
再说说这幅书法内容。这幅书法作品写的是当年一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的歌词。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89979/6458f9285789acc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89979/8e279cd4b2829cab.jpg)
这首歌的词作者张郁,是诗人、作家,也是词曲作家,后担任陕西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89979/3c167d00c55329a5.jpg)
曲作者纪溪坪,是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西安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国家一级作曲。
歌曲创作流行于1969年初,当时在全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凡五、六十年代及五、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基本上都会演唱这首经典老歌的。
在此,必须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社会形势及政治背景,也不得不说一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写道:“城市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这是党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但是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运动。
1966年5月16日,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5月29日,清华大学附中的一些学生聚集圆明园,成立了第一个红卫兵组织。这一天,是红卫兵的诞生日。8月1日,毛泽东写信给清华大学的红卫兵向他们“表示热烈的支持”。从此,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遍及全国。但从1967年起,全国武斗四起,红卫兵也陷入了盲目的武斗大战中,使毛泽东大为恼火,开始考虑如何处置红卫兵问题。当时,66、67、68三届学生积压达1000多万人。红卫兵的出路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就在这时,一批北京红卫兵于1967年10月上旬自发组织去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插队落户,开创了红卫兵上山下乡的先例。这种行为给毛泽东提供了思路。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于是,全国掀起了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一度震撼全国、轰动全世界的红卫兵运动被轰轰烈烈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所代替。1968年到1973年6月,全国就有8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到了农村。
https://www.xiami.com/song/1771249539(梦鸽演唱《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
正是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应时而生。这首歌曲以其在政治色彩中略有抒情的歌词与带有陕北信天游音乐特色的曲调,加上女声独唱的演唱方式,犹如是在文革期间吼叫喊杀声喧嚣的音乐沙漠里流出的一股清泉,瞬间成为广播电台的主旋律,几乎是那一代上山下乡知青的心灵象征。当时的原唱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唱团演员张菁。演唱嘹亮清脆又婉转抒情,传唱不衰而家喻户晓。直到现在,还有贠恩凤、梦鸽、王二妮等人演唱。
最后说说这幅书法作品的落款样式。
永嘉同志留念。一九七五年松窗书于北京。(朱文印)“松窗”
文革期间,书法作品题款中一切对受赠人的称呼,如“大人”“贤弟”、“方家”等等,因为属于“四旧”而不能用了,基本上都采用“同志”二字。“雅正”、“雅赏”等谦辞也一律改成“留念”了。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停用,改为公元纪年。钤印一般只用姓名印,闲章或者斋名印章也很少钤盖。本作品使用的是元朱文印章。当时有些极端者已经不用篆字印章,而改用楷书或者隶书体名章了。
一个皇族后裔与一个文革新贵,因为文革导致的剧烈社会动荡才有可能在一下一上的过程相遇在某个节点。他们或是在某个场合相遇,亦或是某位相识相知朱永嘉史学家底色的第三人请托具有历史感的皇族后裔溥松窗为其写下了这幅书法。书写内容选用了当时的流行歌词,书写方式、题款样式等一并使用了当时通行的格式,这一切,完全记录了文革期间的书法作品时代特色。正是以上种种时代元素结合在一起,才造就了一幅文物型书法珍品的诞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