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互联网行业的寒冬,各大科技公司或优化或裁员,身边的朋友也出现了失业或者降薪到新工作岗位的情况。前两年还被大众追逐的互联网,只用了几个月就成了大家避而不谈的话题。另一边,2018年底被预言为“人工智能寒冬”并没有到来,AI公司仍然层出不穷,AI行业融资是为数不多抗周期的科技领域,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关注AI行业,开始向小乐帝咨询AI行业现状及发展情况,甚至拿到几个实习或者正式offer该如何选择。
曾经在某个社群,有AI行业招聘者请小乐帝介绍AI行业从业5年以上产品经理,小乐帝当即表示AI行业自从16年AlphaGo事件后开始起势,到18年也不过2年多,是无论如何也招不到5年以上资深从业者的。AI行业还是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从业者深知人工智能并不高大上,真正实现AI落地产生社会价值最终创造商业价值并不容易。因此希望探讨AI行业一些情况,供有志投身AI行业的朋友一点参考,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多实现个人价值。
AI行业的成本
没有人会否认人工智能的远大前途,但是理想和现实中间的gap才是AI行业从业者需要努力的方向。AI技术作为提升生产力和社会效率的特性,决定了目前AI行业整体以To B 为主,也就是将AI技术产品化或以项目的形式,提供给企业/政府/事业单位等,这就决定了AI行业三大核心成本:获客成本、产品研发成本、项目实施成本。
To B生意本质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生意,搞定一个大客户品牌收益和收入收益都会数倍于小客户。因此各AI公司都会不遗余力争取大客户订单,但大客户数量终究有限,因此就需要非常强悍的获客团队。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很多AI公司核心竞争力就在于获取大客户的商务能力,否则产品和方案做的再好,拿不下客户,也只能“酒神就怕巷子深”了。问题就转换为如何争取头部的获客团队,市场上to
B生意做的好的公司诸如 IBM、SAP、oracle商务团队就成为争相争抢的目标,获取这样的猎物投入不菲,再加上拿下大客户需要做的各种公关打点事情,获客成本都不会低。
起初小乐帝进入AI行业抱着To C的心态,认为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AI企业竞争的核心壁垒,直到做了一段时间后,认识到To B生意获客和客户关系才是壁垒。AI企业在AI行业早期获取融资主要靠创始团队背景、囤积人才数量、获得各种比赛名次,因此在早期军备竞赛催生了AI行业获取人才的高溢价。但到了获客和项目实施阶段,才会发现AI行业人才实在太贵了,导致成本高企,在某些场景和客户群体中,无法与灵活的外包企业低成本抗衡,订单也就拿不下来,影响获客,其次人力成本居高不大也导致难以取得盈亏平衡。因此AI产品实际上是起到两方面价值:创造客户价值和降低实施成本。了解客户需求,不断将需求转化为标准产品方式,将产品经理的劳动凝结到产品中,降低实施成本,进而提升获客竞争力和企业利润。
但研发并非直接服务客户无法直接创造价值,而是间接创造价值的过程,因此研发需求不收敛、需求延期等问题仍然困扰AI企业,研发团队不断扩大每年固定成本高企,也是AI企业高成本源头之一。
AI行业的收入
随着流量红利消失,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才形成共识,业务做得好,并非自身能力真正强悍,而是借着人口红利的光,当红利耗尽之后,也是无法做到逆势增长。2018年下半年头部互联网公司集中表示要进军To B,可以说躺着挣钱不容易了,才开始想站着挣钱。AI行业从出现那一刻,就在立足做To B方向,To
B方向不像做一个标准的搜索引擎或者微信就能服务以十亿计的用户,躺着获得巨额利润。To
B业务盈利模式基本就两类:打包卖产品服务和服务分成。
拿AI在安防行业举例,软硬件结合几乎成为标准做法,摄像头、识别系统、分析系统打包给客户,并帮客户实施部署同时做日常维护,最后收取客户的产品服务费。但对于某些行业来讲,打包售卖产品服务并非刚需也无金主,譬如某些AI医疗设备企业,也走软硬件一体化并将设备做到国外竞品的几分之一,但铺到基层医院甚至乡村诊所,这些客户无法拿出“巨额”资金购买设备,那么生意如何继续呢,与这些B端合作,AI企业提供产品服务,B端提供场地和人力,最后赚钱大家一起分。
AI产品服务定价不像传统制造业好计算,对于B端客户也难以理解。同样的AI产品服务可能是20w跟300w的区别,为什么定价会差这么多?主要是各公司固定成本和收益预期导致。但也可以发现某些客户就是财大气粗,譬如政府、银行、石油、运营商,身处垄断行业以及有巨额利润或财政拖底,不会那么精打细算,更加关注品牌和客户关系。
因此对于AI行业公司来讲,切入客户的领域和姿势极其重要。譬如AI行业数美这样的公司,文本发欺诈做的很好,但是行业需求不旺盛和客户付费能力有限,业务叫好不叫座,员工也只能大小周的勤奋加班。金融业务起步晚,虽然银行金主钱多人傻,但是属于追赶者角色,既不叫座也不叫好。这样下来,企业生存困难,就只能依靠勤奋加班来弥补了。
AI行业的壁垒
这几年媒体给大众对AI不切实际的预期,AI远远不是电影《HER》里的情人。AI行业爆发主要是深度学习前些年的横空出世,在图像和语音有了瞩目的突破。AI行业所用的算法、算力都是开源的,不同公司算法人员可能将算法优化到某个新阶段,但决然做不到60和90分这样的优化效果。因此客观来看,AI行业企业的壁垒并非算法技术,而是针对某个行业的先发优势和头部客户关系。
某些B2B2C的AI落地场景,数据的维度也具有优势,譬如BAT/TMD这类公司这类应用普遍强调数据维度多优势。很多AI企业不具备数据优势,也基本在算法和实施上打转,无法从根上建立壁垒优势,如果抛开商务因素,可替代性是比较强的。
AI PM选择维度
最近有小伙伴询问小乐帝公司情况如何,其想由互联网内部后台PM转AI PM。这位小伙伴一个个询问的方式也许可以了解几家公司情况,但也极其依赖人脉和询问对象的认知层次,不是一个特别work的方式。
小乐帝作为AI行业从业者给大家一些维度上的参考。
首先,选择AI企业需要具备数据、技术、品牌、商务优势,当这些资源齐备并且有相对优势后,整个盘子才可运转,并且可以不断加深优势构筑壁垒,否则看似很忙,产品做再好,就是不叫座,在即将到来的洗牌阶段,也不长久。
其次,选择AI企业核心业务或者与核心业务有协同效应的业务。AI行业高成本投入及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决定了AI企业集中资源稳住既有盘子就属于成功,核心业务能够集中企业核心资源,有足够的支撑,虽然业绩压力稍大,但对于寒冬人士来讲,还是最优选择。很多AI企业多点开花和布局,本质上是拿到投入人或者企业的资源,多点试错。既然是试错,必然无法得到大量资源,但如果能与核心业务产生协同,还可以蹭资源,否则资源不到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再次,选择有一定先发优势的业务。这个世界上,任何领域都会存在马太效应,头部玩家吃肉,中部玩家喝汤,尾部玩家属于盘中餐。有一定先发优势不必疲于应对,能够有更多探索和战略腹地。
最后,便是选择本身有现金流和盈利的业务。虽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但如果死在春天到来的早上,那结果还是0。因此项目能否自我造血能力就是选择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能自我造血,那么最多也只算作探索AI落地一场实验,到那时,再择业可能又是弯路的开始。
相关知乎live推荐:
关于作者:
小乐帝,一线AI产品经理、简书科技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AI社群:
AI产品经理探索小组QQ群:634414026
学习转行人工智能/AI QQ群:704965446
To B产品经理交流QQ群:785500741
产品经理校招求职QQ群:736083600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
欢迎爱读书的产品人分享产品道路上的感悟
欢迎关注公众号:产品经理读书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