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静气,戒躁气,成大气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19-07-25 16:56 被阅读51次
养静气,戒躁气,成大气

关于“静气”,最著名的话莫过于晚清政治家、两任帝师的翁同龢的一幅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这样的表达:“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养静气是修身养性的首要之举。诸葛亮一出空城计人尽皆知,也说明了他“静以修身”的说法并非虚言。只有临大事有静气的人,才能这样从容不迫,遇事不乱。

涵养静气在平日生活里也会十分受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如果忙乱应对,没有方寸,只会火上浇油,使问题激化。《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先静下来,才能心安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养静气,戒躁气,成大气

在养静气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就是戒燥气。在当今社会,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在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劳累下,人是很容易急躁的。心里的怒火是随时可以被外界的一点点小事给激发出来。这时候就需要戒燥气,只有戒除燥气、保持冷静才能把事情做好。

一个成熟的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情绪的,对燥气的控制程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戒燥气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理性的对待自己压力的源头,并且寻找到一种合理的方式将其排解出去,而不是乱发脾气、迁怒他人。

人很难一蹴而就戒掉身上的燥气,戒燥气也是一个过程。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反观自省,问一下自己哪件事是受心中燥气左右,做的不恰当。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的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浮躁之气就会越来越少,最终练成排除干扰、闹中取静的功夫。

养静气,戒躁气,成大气

古人有“养气”的说法,比如为我们所熟知的孟子就曾经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养气,就是培养自己内心的格局。一个内心格局宽大的人,有远大的志向,有坚毅的步伐,有宽厚的胸怀;能忍受住寂寞,抵挡住诱惑,成就出事业。

大气是一种糊涂,不因贪小利而失大节,坚定内心的大原则;大气是一种忍让,不轻易拿一时的荣辱阻挡了前进的步伐,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气是一种境界,历经千难万险,走到“海到天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大气是一种力量,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他们不为一时的蝇头小利、声色犬马所诱惑,却往往是最后的赢家。所谓“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就是说的这一类人。

养静气,戒躁气,成大气

冯骥才说:在快乐的童年里,

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

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

才体会到了苦夏的滋味。

苦夏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

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地苦斗的本身。

大暑,意味着夏天的最后一刻的到来,

它酷热到了极致,

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

才显示出夏天的无边的威力。

而生命的快乐,就是能量淋漓尽致的发挥

相关文章

  • 养静气,戒躁气,成大气

    关于“静气”,最著名的话莫过于晚清政治家、两任帝师的翁同龢的一幅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诸葛亮在《诫...

  • 稳?

    心浮气躁 静不下心

  • 太上老君养生要领

    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

  • 养元

    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

  • 守静

    每临大事有静气 静,这是中国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大学》说,静而后能...

  • 气躁

    每当夜幕,那只脚就疼痛麻木, 我开始烦躁—— 头像燃起一团火 看哪儿哪儿不顺 听到一点儿动静就烦 动不动发脾气。 ...

  • 放下浮躁,去做事

    何为“浮躁”?心浮气躁也。何为“心浮”?即静不下心来,难以集中意念做事、思考问题、学习知识等等。何为“气躁”?躁,...

  • 日课002以清气养静气

    清气是什么?静气又是什么呢?清气如何养静气呢? 陷入深深的思考,如何以清气来养静气呢?静气一直是我这十来年来所期望...

  •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诸葛亮说: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静...

  • 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静气,戒躁气,成大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zh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