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下求索散文与随笔哲思
兴之所至读《论语》(二)

兴之所至读《论语》(二)

作者: 米喜 | 来源:发表于2017-05-17 19:00 被阅读235次

                    子谓颜渊章(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篇》

    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施展抱负,没人任用就退隐全身。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您要是统帅三军,会跟谁共事呢?”孔子说:“徒手搏虎,徙步渡河,即使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跟他共事的;我所共事的人,一定是遇到事情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取得成功的人。”

    每次读这一章我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它太形象。我仿若看见:子路乜斜着眼,撇着嘴,梗着脖子,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孔子吹胡子瞪眼睛,恼怒不已的表情。我甚至忍不住想,颜回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呢?眼观鼻、鼻观心,不关己事;还是微笑着,习以为常地看着师兄和夫子斗嘴?

    子路是率真的,恰如李逵一样,“一片天真烂漫到底”(金圣叹评价李逵,此处借用)。如此任真的子路,有一片赤子之心,一如那争强好胜的小孩子:颜回才多大,小我21岁呢,才跟了夫子你多久,你怎么能时时处处都向着他呢?他会领兵打仗吗?子路又是机智的,他知道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比上不颜回,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所以才会如此发问。拿自己的长处去比他人的短处,似乎是人的本能。

    可以想见孔子的恼怒,其一,我和颜回聊天聊得正嗨呢,你子路横插一杠子是几个意思?其二,你个死不悔改的!教了你多少次了,怎么就永远都不长记性呢?还是这么冲动,还是这么莽撞!孔子的恼怒,从他所用的代词中可见一斑。跟颜回聊的时候,用的代词是“我”,“惟我与尔有是夫”。“我”字一般用在比较随意的场合,跟比较亲近的人说话。接下来跟教训子路时,用的是“吾”,“吾不与也”。相比之下,“吾”显得更正式,当然也就更有距离感了。

    子路插话之前的孔子,该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用舍行藏”是孔子一直在告诫自己该遵循的准则。毕竟,于孔子而言,“用”在他的生命里不过是那屈指可数的几年,多半的时间,他都是“待价而沽”。他羡慕宁武子,因为宁武子能做到“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孔子希望自己也能“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后世孟子也说“达则兼善天下,退则独善其身”。颜回是那么的沉静,有些时候,孔子甚至都不能像他那么的淡定,说到底,孔子还是有些汲汲以求的。所以对颜回,孔子打心眼里欣赏。之所以当着子路的面说这些,恐怕也有鞭策子路,希望子路向颜回学习的意思。孰料子路不但不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反倒是跳将起来。孔子如何能不恼火?

    子路的一生,是坚定追随孔子,同时又和孔子相爱相杀的一生。孔子对他,必然是又爱又恨的。他为子路操碎了心啊,“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由啊,由啊,你这么个莽撞性子,真担心你啊。你要知道,我们生活的,是这么个杀人盈野流血漂橹的乱世啊。不谋定而后动,不定哪天就死于非命了啊。所以,孔子责备子路的话是直接的、不留情面的,“吾不与也”!但批评的同时更提出了希望和教诲,“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正如11.22章里说的“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你遇事好歹找个人商量啊,你好歹稳重点啊!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一向是循循善诱,一向是鞭策激励。他希望子路能有一个理想的人格,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他甚至都有些恨铁不成钢了!

    希望老师回答“必与汝同车”的子路,没等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反倒是又被狠狠挫了一回锐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生就的性子实在是难以改变的。想子路一介“绿林好汉”,能进退有礼,能在政事上有那么大的成绩,已经是礼乐教化的莫大功效了。孔子一辈子的担心成了现实,莽撞而正义的子路死于乱刀之下,被砍成了肉糜。但是,子路未必不是死得其所。

    教育,顺着性子来兴许比强迫其改变性情会更有成效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480aabdeff83:窃以为较前两则解读更到位,尤其是结句,意味更悠远。
        米喜:@柏山村人 谢谢王校鼓励,我信心更足了:smile:
      • eb55704cad68:解读细致,最后一句总结 点睛之笔 好玩
        米喜:@猫猫爱吃糯米喵 整个这篇,就这两个字:好玩:smile:

      本文标题:兴之所至读《论语》(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tj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