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
【穴名解】
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 。
胁之下、胯之上为腰,居身之中。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变。输者,通达传送也。穴在脊椎第21椎节下间腰眼处,居腰部冲要之地,为腰部经气注输之处也。
《黄帝内经素问· 骨空论》谓:“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线循行之初步。由长强上行越过尾闾 ,透出荐骨之下,由此而上乃腰之分野,此处为腰之输气处,为全腰之俞。试将腰部扭转,本穴如户下枢轴(腰背督脉诸穴,皆具枢动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论,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滞之气,故名腰俞 。

【取穴】
《针灸大成》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
《中国针灸学》当骶管裂孔中。
【穴位解剖】
腰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骶中动、静脉分支。浅层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经的后支。深层有尾丛。
【穴位解剖-层次】
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
皮肤→皮下组织→ 骶骨 。
【穴位解剖-神经血管】
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布有尾骨神经分支和骶中动、静脉分支。

【功能功效】
腰俞穴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
腰俞穴具有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的功效。
腰俞穴为腰的输气之所,主治腰髋疼痛、腰脊背不得回转等腰疾,有调肾气 、强腰脊、明耳目之功。凡腰疾之转运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滞委楚之症,则非所宜,当求其罹病之本也。
腰俞穴又与肾经沟通,腰部有疾,求之于肾,故俗称内肾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户 。养生家盘膝运腰时,以本穴为全腰柢础,左右前后反复盘旋,可使两肾生热,添命门之火。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 腰俞主之。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痎疟。
《 针灸大成 》:主腰胯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足痹不仁,伤寒,四肢热不已,妇人月水闭,溺赤。
《 针灸聚英 》: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