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又读了《雾都孤儿》,作者写的一字一句都戳我心上,让我同情与心疼可怜的主人公奥利弗,痛恨那时某些所谓的“济贫院”!
自行感受:
对此,教区当局慷慨仁慈,决定把奥利弗寄养出去,也就是说把他送到约三英里外的济贫院分部去,这里有二三十个触犯了济贫法的小犯人成天在地上打滚儿,且无吃的过饱或穿得太暖的不便,由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给予“慈母般的关怀”;她自然是看在每个小孩每周七个半便士的份上才收下这批小犯人的。一个孩子每周七个半便士的伙食费简直太充裕了;七个半便士可以买许多的东西,还可撑坏小肚皮弄得不舒服。这个上了年纪的女人精明老练,她知道什么对孩子有益,而怎样对自己有利就更清楚了。所以,她把每周伙食费的大部分拨在自己名下,留给成长中的这一代教区孤儿的份额大大的低于规定标准,因而在本来已不能再低的深渊发现了更深的去处,这证明,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实验哲学家。
这一段,作者描写地不能再棒了!以讽刺的方法来描写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剥夺那些可怜孩子应得权利与物质,连温饱都不让那些孩子感受到的女人。
刚好一个孩子被精心训练的靠营养坏的不能再坏的最少量食物存活时,偏偏十之八九的时候会发生不幸;孩子因饥寒之迫而病倒,或因照看不到而掉进火里,或者糊里糊涂的给闷个半死。不管怎样,可怜的小生命往往被召唤到另一个世界,与他们在人世间从未谋面的先人们团聚。
如果因为上一段觉得只要能有一个住的地方,有几件能穿的衣物,再有一些能够吃的食物好好活下来,那些事情也就算不上什么大事的人,你们看了这一段还这么觉得吗?
那些还没有见到世界的美好,就因为人性的丑陋而失去生命的小孩是多么可怜,他们有什么错?凭什么受到这样的对待?
在翻动床架时不知上面还有一名教区收养的孤儿而把他颠了下来,或是在偶尔的一次集中洗刷中马马虎虎把孩子给烫死——这种情况倒是难得发生一次,因为集中洗刷纯属罕见之举。对这些事件,有时要审讯的,那倒真是有趣一些。逢这场合,陪审团会尽心竭力想出些麻烦的问题,或者教区居民会群情激昂,联名抗议。只是这类不合时宜的举措很快就会再教区医生和干事的证据证词面前没了气力;教区医生照例解剖尸体,他发现小孩腹中空空(这倒是非常可能的);教区干事的宣誓所供定然合乎教区当局的需要(其忠诚状油然可见)。再有,理事会定期视察寄养所时,总要派干事提前一天去通风报信。每当他们驾临之时,孩子们个个干干净净,赏心悦目,人们还挑剔什么呢!
这一段的反讽简直无敌了!或许之前你们会问,难道都没有人管吗?当然会有人管,只是管教的方法有些特别罢了。毕竟理事会一家独大谁还敢插手管他们的事情呢?当然会给一些小人可乘之机,就是可怜了那些小孩。
有些人说的,只不过是一本书罢了,又能说明什么?更何况奥利弗最后不也过上幸福的生活了吗?有什么好计较和痛恨的?
在我眼里这不仅是一本书,也是现在社会上的倒影,有多少孤儿的利益确实受到损害,这种事报纸和新闻上也有不少。更何况不是人人都是“奥利弗”,有他的运气,最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希望不会有太多人变成“雾都孤儿”,不会有太多所谓的“济贫院”,如果真的有,我希望他们能变成“奥利弗”,最后过上幸福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