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下午四点,曹亮功老师在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曾呈奎楼118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建筑资源再利用》的讲座,结合具体案例,在如何更好地对已经废弃的建筑空间进行再利用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思路和做法。
曹老师首先从中国“短命建筑十分普遍”的现象出发,分析了我们为什么要对建筑资源进行再利用。
在中国,每年拆除的建筑是新建建筑的40%,很多建筑刚建成不久即遭到拆除。比如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只用了17年;重庆的会仙楼,寿命只有27年。
当然了,这跟福州一所刚刚建成2年就被拆除的小学相比,已经算是“长寿”的了。
毫无疑问,这样“拆”严重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割断了城市的文化血脉。
很多即使已经被废弃了的建筑空间,依然有改造再利用的必要和可能。
建筑的寿命包括功能寿命、空间寿命、结构寿命、构件寿命和材料寿命。
比如火车站可以改造成商业中心,它的功能寿命已经结束了,但是结构寿命依然在延续。
有些古宅废弃坍塌,不得不拆除重建,但是砂浆、砖瓦依然可以利用,可以作为铺路的材料或者作为围护结构贴面等等。
曹老师说:“在建筑师的眼里,是不会有‘建筑垃圾’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置上一个时代的建筑呢?
在十八世纪以前,普遍的做法是“拆除”。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人们开始欣赏“过去”。
再到了十八世纪晚期,“保存”开始出现。
19世纪中期,在英国开始出现了维护和修复。
20世纪,历史遗存渐渐成为了一门学科。
2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现了一批传统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杰作。
二战刚结束不久的时候,国际上对于传统建筑大多采用的是“冷冻”的做法,原样保存,与外界环境相隔绝。
后来,到了20世纪80年代,“修旧如旧,输能再生”的做法渐渐普及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资源再利用”不同于“历史建筑保护”,前者重在“利用”,而后者重在“保护”。“利用”可以改造,“保护”则更多地偏向于保存。
建筑资源适应性再利用可以说是“对既有建筑的最好保护”,可以大大节约社会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利于城市更新和延续。
早期比较经典的案例有: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上海苏州河岸,粤中造船厂等等。
上海新天地更多的还是采用表皮再利用的方式,空间上的处理比较少,属于比较早初期的手法。
到了成都宽窄巷,开始保留和活化历史空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的改造,不仅保留了旧的空间记忆,还采用了新的形式和景观,就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
之后,曹老师分享了几个他接触比较多的案例。
第一个是一九三三老场坊改造项目。
这个项目的主创赵崇新老师是曹亮功老师的朋友,这个项目也是上海旧建筑改造中很有影响力的一个项目。
一九三三老场坊是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建造的,最初是牛的屠宰场。活牛在老场坊中心被宰杀之后,身上的各个部位会通过通道分别运至不同的加工流水线。这种独特的空间组合形式和当年粗狂的混凝土结构,成为了历史的重要遗存。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师将外立面私搭乱建的棚架一一拆除,并将附着在外围护结构上的不同年代混凝土剥离,最终恢复了原本的立面形式。
老场坊内部的混凝土一律保持原貌,修旧如旧。而在建筑场地外加建的新建筑则完全采用了现代的形式语言。
曹老师非常认同这种做法,他认为每个建筑都应当反映一定的时代和文化风貌,新建筑不必与老建筑相协调,反而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精神。
第二个是刘克成老师的贾平凹现代文学艺术馆。
这个项目将原本两层的砖混建筑局部改造成为框架结构,通过光廊营造出了独特的光影效果。
为什么选择这种表达形式呢?是因为贾平凹是西安土生土长的乡土作家,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日升日落”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构成了人物与生活、灵魂与精神的丰富世界。
刘克成老师希望通过“太阳”的独特内涵,在贾平凹作品的文学内涵与艺术馆的建筑场所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对话。
第三个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的改造,主设计师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时任建筑学院院长张鹏举老师。
这个项目原本是校园里一处铸造车间的厂房。由于建筑学院迎接评估,需要有独立的教学空间,因而张鹏举老师向学校争取了一笔经费,希望能够建设建筑馆。但是经费有限,完全新建几乎没有可能。张鹏举老师便希望通过改造这个已经废弃了的厂房,来为建筑学院的师生提供馆舍。
这个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原本堆放在厂房内的钢板、铁件充分利用起来,要么作为室内外的装饰,要么加装在原本过大的厂房窗户上,控制光线的进入。原本厂房内的设备、地坑、烟道、牛腿等也基本保留,烟道成为通风管道,牛腿移动到室外,阵列之后形成具有引导性的雕塑艺术。
除此之外,专业教室也沿着宽大的直跑楼梯分层布置,保留了原本的空间味道。
第四个是博菲事务所及烟囱餐厅。
博菲是上个世纪的一位明星建筑师,与曹亮功老师有过几次设计项目的合作。他的事务所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也是旧建筑改造而成。
博菲将原本旧建筑内的“烟囱群”开洞、开窗、加层,成为了客房和工作室。筒仓之间在地下连接,破的地方用区分度比较高的新材料填补,像对待考古文物一样来处理传统建筑的修复与加固。
值得一提的是,博菲在立面采用了较为古典的处理手法,比如拱券和窗套。在室内空间中,为了调节光线和整体氛围,加装了整面墙、可升降的窗帘。
第五个是曹亮功老师主创的北京三眼井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修缮工程规划。
北京三眼井原本是一片明清的危房。在改造和保护过程中,曹老师主要强调两点:一个是保持原本的肌理,街道不要加宽、不要移位,新建建筑严格控制尺度;第二是根据现在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增设消防和疏散通道,确保安全,“安全”是最重要的要求。
最后也是曹亮功老师主创的北京怀柔科研生态谷。
这里原本是一处水泥厂,曾经为北京市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水泥厂被废弃,政府希望这片园区成为集科研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产业园。
曹老师的团队首先分析研究了水泥的工艺流程和园区内各个重要建筑的功能形态,希望能够保留整个生产线,而不是把它切碎、打散。
原有的十八个筒仓被改造成为五星级酒店、SOHO等,大空间则被改造为餐厅、宴会厅,水泥库边建筑也被重新设计成为户外咖啡厅。整个园区获得了新的生机、活力和希望。
在最后的答疑环节,曹老师勉励在场的本科生、研究生,作为建筑师,要“在创造人类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寻求自己的人生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