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年年望相似

作者: 竹影飘摇 | 来源:发表于2024-03-22 17:46 被阅读0次

    读《白话史记》之《秦始皇本纪》,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天下,先后在泰山、琅邪山、罘山、碣石、会稽山等地立石碑,刻碑文,记录和颂扬自己的丰功伟绩。据说后来的秦二世出游时也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加刻文字,如今这些碑文的原迹几乎荡然无存,统统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

    古诗中偏爱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遍一遍地读,不用看释文,胸中自会有气象。

    人间清醒,古人胜过今人。

    想到一个问题,科技进步,文明就一定进步吗?查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文明的解释如下:名词,作文化讲;形容词,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旧时用来指有西方现代色彩的(风俗、习惯、事物)。看来做名词时,文明和科技是两种东西,做形容词时,文明能不能用来形容科技?是否存在更文明的科技?

    平日,说起文人,脑海里首先出现的是青衣白衫的魏晋名士,唐宋的那些大儒,或者民国时期一些脚杆挺直的老先生,都是影像,用文字堆砌起来的影像。科技进步带来各种各样的便捷,能让人们很迅速的了解一些东西,实现一些愿望,甚至有些必要的事将来都不用亲自动手,机器人都替着做了。

    科技能引领人类走入更文明的时代吗?文化是无论如何不能飞速发展起来的,它需要积累和沉淀,需要大环境润物细无声的滋养。

    94版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我刷了两遍,很精彩,人物特别丰满和鲜活。小时候看电影,人物一出场定要分辨出好人和坏人,我用了好多年才去除这一执念。寻常日子里,除了十恶不赦,人物的好坏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和背景下显现出来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丞相最不需评判,成都的武侯祠立在那里,即使在剧中,无论敌友,都是真心敬重丞相。曹操、周瑜、司马懿都具有雄才大略,孟德的《短歌行》,公谨的《长河吟》,让鏖战沙场的勃发英姿更添了一层文化气息。整部剧里,义字当先,满是英雄惺惺相惜的情节。桃园结义,华容放曹,诸葛亮与周瑜各为其主的对决,让周瑜临终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叹。那个时代,文有名士,卧龙、凤雏、荀彧、郭嘉、陈宫、鲁肃、法正、贾诩、程昱、陆逊……武有名将,张飞、关羽、赵云、张辽、吕布、马超、黄忠、魏延……而刘备、曹操、周瑜、司马懿、姜维等,都是既能文又能武,真正的群星闪耀、群雄逐鹿。

    最爱《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当年诸葛丞相将司马懿大军引入上方谷,准备以火攻之,谁料即将大功告成之时天降大雨,丞相借得了东风,却挡不住雨来,只得仰天长叹:蜀汉将尽……丞相去世,姜维从小姜熬成老姜,十一次北伐都没能收复中原,离胜利最近的一次,与丞相一样,被刘禅任性召回,只得与将士言到:身后无主,纵夺得祁山九寨,又将何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最近不自觉地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题材书籍,下一步重读小说《三国演义》。无论科技多么发达,阅读这件事总得自己来做。

    没了吸收和思考的能力,文化还能从哪里来。人类一路走来,看似换了天地,其实有些东西一直没变,甚至无可替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轮明月从古照到今,无论秦皇汉武,还是平民百姓,人间的故事不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月年年望相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oe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