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回老家,跟儿子和小外甥(10岁)说:“明天请你们去城里吃自助餐,去不去?”儿子立马说:“去。”小外甥也满脸笑意,可以感觉到他也很激动,很想去,但意想不到的是他来了句:“我听我妈的。”
我是亲姨,这也不是很难做出选择的事情。外甥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又想起,去年腊月让老爹来我这体检,我问外甥跟不跟姥爷一起来,他同样是很期待的笑着说:“我妈想让我跟姥爷去。”类似“我听我妈的”,好像不止一次听到。这让我不禁陷入沉思,是什么让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与大人交流时总说“听妈妈的”,而让自己的真实想和感受退居第二位。仔细分析“我听我妈的”“我妈说让我……”,这些说法一是把选择权交给了妈妈,二同时也将选择后要负的责任推给了妈妈。如果长此下去,孩子会不会发展成不会选择,不敢选择,不负责任的孩子呢?真真有些担心。所以没等小妹回答,我敢紧说:“我问的是你,你来选择,如果想去,姨就带你去。”并问眼色示意小妹不要插嘴。外甥停了一会儿,说:“那,我去吧。”我马上说:“好的,明天我们就去吃自助餐了。”并告诉外甥,原来由于他还小,有些事妈妈帮他拿主意,现在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按自己的想法做决定了。一些重要的事,可以跟爸妈商量,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告诉小妹,一定要学会让孩子选择,要学会放手。
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会越来越明显,自主意识会逐步增强,为何一个孩子会压抑自己的自我,将选择权交给他人呢?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每当孩子做出选择(可能由于年龄小,所做选择不恰当或不合大人意愿)时,得到的不是鼓励与指导而是指责与训斥,长此下来,孩子为了不挨训,便主动放弃了选择的权利。另一个原因是父母都喜欢“听话”的孩子,孩子小时每当说到“我听我妈的”“我妈让我……”类的话语时,父母心里都美滋滋的,高兴地夸赞孩子听话、乖,孩子为讨好父母,即使有想法,有渴望也先放一边而去“听父母的”,父母更加感到自豪,有满满的成就感,而对这种做法予以夸赞、鼓励,于是就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做法。于是孩子便不再动脑选择,不用去考虑责任与后果。
人都是会“趋利避害”的,“做”是因为有好处,“不做”是因为有害处。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思想、敢选择、肯承担责任的孩子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辩证地看待孩子的“不听话”“不够乖”的行为,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引导,让孩子时时感受到自己去思考、做选择、承担责任的好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