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爱传记。
以前读传记,是期望能从书里找到对“失望现实生活”的安慰
每每偷窥到主角失落的篇章时,都会窃喜人家也有落魄的时候,自己也不算垫底。
然后看着主角如何从谷底爬起,从中总结奇谋妙计(捷径),给自己打满鸡血。
于是心满意足的合上书,带着天真回到现实。
结果可想而之。落魄了,又向传记求救,如此循环。
现在读传记,每读到高潮处,内心却是很平淡。
也不会再蠢到把主角的成功投射都自己身上。
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就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
更何况事成是受道天地将法多种因素影响,时代环境不同
哪来的勇气认为自己也是主角?
现在,我更喜欢偷窥主角生活中的细节
他是如何承认错误的?有哪些性格缺陷?他如何回避这些缺陷的。
他经常在做什么?整理他的日程表,找出他的固定动作。
等等。
越平淡我越喜欢看
其中甚爱《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他是个可爱的老头。
这本书坐在图书馆某角落的地板上看完的,本来只想翻一翻书就走
谁知翻了几页脚就移不开了。
同样的经历还有《杜月笙传》
后来传记干脆都不买了,直接花一天时间在图书馆地板看完,真好。
对曾国藩这本书有两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一是曾国藩的“大悔大悟”
由于自己性格上的高已卑人,说话太冲,办事太直
虽然事情是对的,但是却惹来皇帝大臣的不满,被贬在家守制三年
白白把自己幸苦建立的功劳拱手相让。
幸好缘分到了,他读到朋友推荐的老庄著作,开始反思自己
把自己性格上的弱点一一铲除,思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当然这其中的痛苦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得清的,经历过才知道。
二是曾国藩的“学作圣人“之志
三十岁是他的分水岭,经过思维大转变后重新回到官场,而后有幸结识良友
「才始知范仲淹和韩琦这样的名臣可学而至也,司马迁、 韩愈这样的大学者亦可学而至也,程、朱这样的理学圣贤亦可学而至 也。」
要知道三十岁之前他的志向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他不断反省自己,在三十岁这年,立下“学作圣人”之志。
他的办法就是做“日课”,用圣人的标准每天反省自己。
当然他也是普通人,偷窥他的日记可以看到:
「翻开日记,责备自己“宴起”、“无恒、” “太爱出门”的记载到处都是:
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
慢慢来吧。
后续在读《富兰克林传》,也惊喜地发现富兰克林给自己定下每日反省“富兰克林13条道德表”。
“下滴水不漏之功!”
这样的每日功课,我甚是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