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

作者: 杨琥媚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3:29 被阅读15次

    “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的。

    按照他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是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

    "钝感"与"敏感"相对,互为反义词。喜爱文学之人,大多数都比较敏感;高敏感是种天赋,可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敏感有时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有“写情圣手”之称的渡边淳一,抛开了自己擅长的情感话题;告诫现代人,太敏感反而容易受伤,所以要修炼“钝感力”。

    “钝感力”不等于迟钝,渡边淳一提出钝感力的五项铁律: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

    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

    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

    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

    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这样看来,钝感力不是消极的脱世思想,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实,与钝感力相类似的;我国清朝乾隆年间的郑板桥早提出来了,那便是:难得糊涂。

    钝感力

    傻人有傻福;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苏轼都曾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聪明人难做。熙凤判词里,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累啊!

    那些天生迟钝之人可以说是幸运儿了,粗枝大叶自有粗枝大叶的好处,没有夹层装心事,晚上睡得香,白天吃得乐,凡事都抱“船到桥头自然直”的态度,不知有多安乐。

    这是天生具有钝感力的人;那天性敏感或性格处于中间之人呢?

    那就学习郑板桥先生所遇见的那位“糊涂老人”,培养钝感力吧。它也可解释成“有意义的感觉迟钝”。

    "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内方外圆亦为一种处世之道。

    天性敏感之人,他们多是"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温柔细腻,有草木之心,惜一草一木的枯荣与衰落,把蝼蚁之命仍放心头。共情能力极强,有同理心。这是好事,亦或是坏事。

    渡边淳一,我确信他是敏感的,不然也写不出那样好的文字。他说,自己当初还是文学新人的时候,经常遭编辑退稿,并受到严厉的批评。他抱着钝感力,对这些就很迟钝了,只觉得对方不采用他的稿件是因为他没有欣赏能力。

    如果当时他因太过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会再写小说了。

    渡边表示他早在二十多岁就深刻感悟到钝感力的重要,“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所以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而要保持甚或加强自己的生存能力,钝感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

    钝感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也是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做人,要么大雅要么大俗,半俗不雅的,通常最痛苦。我常想,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藏有一种绝妙的钝感力,那便是大智若愚了。

    红楼里的宝钗也是聪慧过人,懂事、情商高、心眼多,我每回看这个人物,总觉她懂事得让人心疼。

    太懂事,太聪慧,这样的懂事和聪慧,只能让她变得隐忍。

    不像探春,可以在一个承受不住的节点爆发,将自己的一切苦楚统统骂出;不像黛玉,天真率性,有棱有角,不爽就怼。

    她"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了。

    所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凡事不要太认真,聪明人有俗庸之智慧。

    《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当幸福来敲门》里的克里斯·加德纳,还有《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都拥有这种“钝感力”。看似傻,其实他们才是聪明人。

    拥有了钝感力,便不会再有“玻璃心”,有钝感的人,他们常健忘,特别是对不好的事情,不好听的话语,很快就忘掉了。

    神经大条,不爱计较,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对各种令人不快的毛病忽略不计、泰然处之,温和而坚定。

    就那样傻傻笨笨的,做着自己本份内的事。你说我呆,笑他痴;不知到底是谁痴?

    平生呀,最敬慕那些温润的人,历世事沉浮、人间沧桑,经岁月风口;依旧还能把一隅一粟,蝼蚁之命放心头。以出世的情怀入世,有思想且温和,却无戾气。不惊于宠辱,不喜于显露,却又一身风骨。烹雪煮茶是人生,过关斩将也是人生。

    这样的人,真是有福了。

    钝感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钝感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tu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