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二·八八】
余以雍正丁未年入泮。今又丁未矣,戏仿重赴鹿鸣故事,作《重赴泮宫诗》,云:“记得垂髫泮水游,一时佳话遍杭州。青衿乍着心虽喜,红粉争看脸尚羞。梦里荣华如顷刻,人间花甲已重周。诸公可当同年看,替采芹香插白头。”杭州同入学者,只钱玙沙方伯一人。和云:“岁岁黉门文运开,刘郎老去又重来。壶中日转前丁未,册上名存旧秀才。两领青衫真法物,一头白发笑于意。平生几枕邯郸梦,屈指黄粱第一回。”此外,和者百余人。如毛俟园广文云:“久于馆阁推前辈,又向宫墙领后生。”梅衷源云:“锦袍笑赴青衿会,似把灵光照泮宫。”卢元珩云:“子衿一赋年周甲,圣阙重来岁又丁。”
雍正丁未,指雍正五年,1727年。
丁未,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重赴鹿鸣,音zhòng fù lù míng。清制,举人于乡试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筵宴,称为“重赴鹿鸣”。《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重赴鹿鸣宴”:“据谭尚忠奏,云南石屏州举人赛玙,系雍正己酉科乡试中式,曾任四川知县,现年九十二岁,本年又届举行己酉科乡试之期,请重赴鹿鸣燕。”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重赴鹿鸣》:“(钱塘周天相)至乾隆丁卯,重预鹿鸣,学士赴宴时,犹及见之……迨嘉庆 丁卯,学士年八十四,亦重预鹿鸣,我等俱以是科后进修士相见礼。”
泮宫,即古代官府办的学校。周诸侯的学校前有半圆形的池,名泮水,学校即称泮宫,后代学宫沿袭其形制。入泮,指的是中国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明、清时州县考试新进生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因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礼记·王制》中有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青衿,音qīng jīn,释义:1、衿,本意是指汉服的交领。青衿既青色交领的深衣。《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新唐书·礼乐志九》:“其日,銮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我情愿青衿没世也罢,割恩爱而博功名,非吾愿也。2、借指学子。明清亦指秀才。《魏书·逸士传·李谧》:“方欲训彼青衿,宣扬坟典。”唐·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绛帐语道,青衿质疑。”宋·朱熹《白鹿洞赋》:“盼黄卷以置邮,广青衿之疑问。”《幼学琼林》衣服篇:“布衣即白丁之谓,青衿乃生员之称”。3、穿青色衣服的人。多指青少年。宋·苏轼《坤城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小儿队》:“青衿旅进,虽末技而毕陈;黄屋天临,知下情之无壅。”
重周,循环一周重新相遇。如一生之中遇两个“甲子”干支,谓之“花甲重周”。
同年,科举时代指同一榜中式的举子,后亦泛指同学。
钱玙沙,即钱琦(1709-1790),字相人,一字湘纯,号玙沙、屿沙、述堂,晚号耕石老人。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河南道御史、江苏按察使、福建布政使。平生以“虚心实力”四字自勉。好为诗,与袁枚相交五十年。著有《澄碧斋诗钞》十二卷,《别集》一卷。《晚晴簃诗汇》云:“袁简斋序玙沙诗,称其‘立朝有风节,仕外多惠政,虽官尊,雅好为诗,其神清,其韵幽,曲致而不晦於深,直言而不坠于浅。’又为作志铭,言其海外诸诗尤为雄伟。”彭国栋评《澄碧斋诗钞》:“各体皆胜,雅堂谓足与九池、鹭洲颉颃,诚非虚语。”又论其〈台阳八景诗〉:“自来咏八景者,多作村语,玙沙殊不尔,亦可为台阳生色也。”
方伯,音fāng bó,古代诸侯中的领袖之称,谓一方之长。殷周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汉以来之刺史,唐之采访使、观察使。《礼记·王制》载:“千里之外设方伯。”明、清时用作对布政使的尊称。
黉门,音hóng mén,释义是古代称学校的门,借指学宫,学校;现在借指学校。《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里中那些富家儿郎,一来为他是黉门的贵公子,二来道他经解之才,早晚飞黄腾达,无不争先奉承。”《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必须得个子弟,在黉门出入,方能结交斯文士夫,不受人的欺侮。”
刘郎,用刘禹锡与桃花的典故。刘禹锡在宪宗年间,受王叔文案牵连,被贬官外放。十年后才调回长安。京城里有一座名叫玄都观的道观,里面种植了很多桃树,每当春暖季节,观里桃花盛开,美景怡人。刘禹锡回京后,便和昔日的一些好友到玄都观去观赏桃花。由于贬黜日久,见到如此繁华的景象,刘禹锡感叹万千,成诗一首:“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毛俟园,即毛藻(生卒年不详),字俟园,泗州盱眙人,以贡生科名参加乡试,中式,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次年,会试中式,乾隆三十七年(1772)贡士;同年,进士落选。乾隆中后期至嘉庆初年,在江宁府上元县(今属南京)担任教谕,时间不少于十四年。曾监理钟山书院。嘉庆前期,失官而卒。其后人集其诗作曰《客山堂诗集》,今佚。
广文,古代官名。清代时对教喻的雅称。
梅衷源,无考。
灵光,音líng guāng,释义:1、神异之光。汉·王充《论衡·宣汉》:“五凤三年,帝祭南郊,神光并见,或兴于谷,烛耀斋宫,十有馀刻。明年祭后土,灵光复至,至如南郊之时。”宋·苏轼《赐五台山十寺僧正省奇等奖喻敕书》:“敕:异景灵光,久闻示化。宝祠浄供,爰膺诞弥。”2、指画在神像头部的光辉。明·屠隆《彩毫记·仙官列奏》:“灵光现真人,形气参幻化。”3、表示顶用;好。
卢元珩,无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