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写作很懒惰,真真实实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关键是不知为何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每天游荡却无半分负罪感。
没有每天定时定量写作,没有早起胡言乱语地写作,没有好好拍照记录生活,更重要的,没写东西的根本原因:思考甚少,脑袋瓜子没有内容,所以输出无从说起。
确实,闲职在家,会一阵一阵的,有一段特别地打鸡血,好像什么事都想做,做各种烘焙研究各种菜式,写毛笔做手工,看书写作体验生活,每天排得满满当当;又一段,感觉懒虫上身,吃不饱睡不醒的,从一起床就开始犯困,送完娃就只想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看脱口秀刷剧,看累了翻几页书,跑步锻炼也完全提不起兴致。
特别想让自己变得平和一点,情绪稳稳滴,不忽高忽低,慢悠悠尽情地享受生活,哪怕劳动着,洗着衣服拖着地,也是慢生活的一部分,每日摄取一些营养,物质的精神的,每天必做的事不是任务,而是已经长到骨子里,不会引起情绪的波澜,那该多好啊。
连续几日的晴好天气,温度蹭地窜回30度,让人产生:夏天回来了!之错觉。每日醒来,总会被窗边的一抹亮蓝惊醒。没错,就是惊醒,因为实在太惊艳太迷人了。
纯净地无一点杂质的蓝,如此安静地挂在窗口一角,任你金光万丈,还是高楼遮蔽,好似从天空直铺下来一条蓝缎子,勾得人很想扒开屋顶,一探究竟。
顷刻,睡意全消,走到阳台,举起手机,发现头顶大片的蓝色失去了那一抹的光彩,变得稀松平常,为什么会这样,物以稀为贵吗?还是美好的事物是比较出来的,因为窗框的铁锈色,衬着那一条缝里的蓝,才那么显眼和纯粹么?
中午时分,做一个肉饼蒸蛋,刚绞好肉,忽然觉得心情倍儿好,忍不住找了手机来拍照,才意识到,原来今日是在阳光下做饭,怪不得烹饪忽然变成了享受,连摆盘也闲适起来,水流哗哗地冲,蒿菜的青草气扑面而来。阳光从楼道的缝隙中直直地伸过来,好像一只手伸进了我们的厨房,在盘子上砧板上跳跃着,看得清小颗粒的灰尘在空中飞舞,不知为何心情就变得雀跃了。
平日作息不甚规律,午餐往往到12点1点才动手,所以很少在正午时分准备午餐,一不小心错过了好多呀,感觉这是今天上天赐予的一礼物,感恩不已。
停车场,一抬头,向着旗杆顶上的蓝天幕致敬,向耳朵抒情,怎么天这么蓝这么好看,他说应该是污染治理颇有成效,巴拉巴拉…文科生真的没法和理科生对话哎。
那日跟文艺的阿姨聊到她儿子,我表弟,典型的理科男,她说是如果散步路过一片草地,看到开着两朵花。
一般人会感叹:哇,这里居然开着这么多美的花儿哎!
我弟想的却是:是啊,这里怎么会有花儿呢,还有这么大一片草地,这不科学啊!随后开始四下张望,研究为嘛这里会有花有草!
这几日在读《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这是本讲如何阅读与写作的书。谈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即非技能型功利型,但助于思维方式助于理解力的教育,不直接指向具体的事情。比如数学、逻辑学、艺术、哲学等等,虽然我们高中都学过,但那时学得很浅且已考试应试为导向,倡导人们应尽早为自己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提升自己的全面认知。
重点讲了大语文的概念,其实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真的很广泛,不论平日里说话表达还是开会时发言讲课,是写邮件上传下达还是发朋友圈发微博,无不会用到语文,可惜的是我们大学里不学语文,可怜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停留在18岁。高中毕业后,确实没有再为自己语文水平的提高做过努力。
那日翻看了前面几章,通俗易懂,而且讲道理,大概是书的结构很紧密,遣词造句很真诚,丝毫不矫揉造作,所以一口气看了100多页。
看了不等于知道了,因此我记了笔记,记了不等于会了,所以还是要求自己开始记日记,日记是每一位文字工作者绕不过去的坎,因为记日记时放松的写作状态非常真诚,唯有真诚的文字最能打动人;日记可以仅给自己看,所以不必有任何负担,假以时日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每日锻炼文笔与表达,让自己保持持续输出的状态。
总的来说,我最近晒网在看书,书看得很杂,七零八落的,看了《一生的忠告》迪士尼前总裁罗伯特·艾格的传记,看到他与乔布斯关系很好,又去借了《乔布斯传》,看了杨澜的《大女生》,还在看钱穆大师的《中国历史精神》,当然陈冠学的《田园之秋》尚未看完,那是作为偶尔的心灵净化之书;
新借了《枪炮、病菌与钢铁》、《达芬奇密码》,都是很厚的大部头书,因为这两本的作者都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了书相关的内容,比如后者的作者丹·布朗,即研究了整个宗教史,完成了大量的阅读准备与素材整理,都可以与史学家媲美了,所以想一探究竟。
近日继续阅读,要求看名家的书,坚持写读书感受,哪怕只语片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