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022552/9fa7d90fc259647d.png)
按:乡音方言,是身份识别的有效符号,是构建归属的重要工具,是记录乡情的绝佳载体,是引爆乡愁的最短引信。尽管异地生活工作的时间不长,但萦绕于心间的乡愁却是与日俱增的。行进在工作地的大街小巷,偶尔听到一两句乡音方言,便顿觉精神为之一振,甚至产生立即凑上前去,握住对方的双手,呼叫一声老乡的冲动。乡音如歌,乡音如画,乡音如诗,被乡音抚慰的那种享受,无以言表,溢于言表。于是,工作闲暇时,便对乡音方言进行了一番整理勾画。
普通话“公牛”,南宫方言“牤牛”。“牤牛”的叫法地域还是比较广的,东边人也这样说。如:“前边一头大牤子趁着这个空,在地边上吃起苞米苗来了”(周立波《暴风骤雨》)
普通话“母牛”,南宫方言“室牛”。
普通话“公狗”,南宫方言“牙狗”。如:“有人骂那狂咬猛扑的大牙狗:‘没长眼的家伙,才几天不来,就不认识了?’”(周立波 《暴风骤雨》)。
普通话“公猪”,南宫方言“叫猪”。重音在前,“猪”读轻声。
普通话“母猪”,南宫方言“海塘”,此叫法仅限于生小猪的母猪,肉用母猪仍叫母猪。
普通话“蛇”,南宫方言“长虫”。
普通话“喜鹊”,南宫方言“马野鹊”。“鹊”读尖音“ciao”。有童谣“马野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炕头上”。
普通话“麻雀”,南宫方言“雀儿雀儿”。“雀”读尖音“ciao”。
普通话“鸽子”,南宫方言“鳪(音:bú)鸽”。重音在前,“鸽”读轻声。形容一个人游手好闲则说:这是一个“逮鳪鸽撵兔子”的主。
普通话“蝙蝠”,南宫方言“烟白虎儿”。
普通话“蜘蛛”,南宫方言“蛛蛛”,读音四声二声。
普通话“蚂蚁”,南宫方言“米洋”。
普通话“蚜虫”,南宫方言“蜜虫子”。
普通话“苍蝇”,南宫方言“蝇子”。
普通话“跳蚤”,南宫方言“虼蚤”。
普通话“蚯蚓”,南宫方言“钓鱼虫儿”。
普通话“蟋蟀”,南宫方言“俗珠儿”。
普通话“蝈蝈”,南宫方言“拐子”。
普通话红黄色“蜻蜓”,南宫方言“蚂螂”,绿色“蜻蜓”,南宫方言则叫“靑拐”。
普通话“蝉”“知了”“蠽蟟”(音:jié liáo),南宫方言“集溜”。“集”读尖音“zii”。
普通话“蝌蚪”,南宫方言“合马克潭儿”,读音分别是“合”读“ˉ”,“马”读“ˋ”,“克”读“ˋ”,“潭”儿化音。
普通话“壁虎”,南宫方言“蝎虎脸儿”。
普通话“牲口”,南宫方言“头顾”。
张范津2022年3月29日(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