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孟子·尽心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22587/972e1baada23a752.png)
2、不求于人,其尊弗伤。无嗜之病,其身靡失。自弃者人莫救也。
译文:不向他人求助,尊严就不能受到伤害。没有特殊爱好的毛病,自身就不会迷失。自我放弃的人人们无法拯救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24522587/8a836d771e7fe16c.png)
俗话说“好比如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有求于人必受制于人,做任何事情,可以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实现自我,但决不能过度依赖某个人,一旦依赖过度,迟早都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刘积中,家住在长安,但郊区有农庄,刘积中经常带着家人住在农庄里。有一段时间,刘积中的妻子病得很严重,他为了妻子的病情辗转不能入睡,呆呆看着床头的油灯出神。忽然,油灯爆出一朵灯花,一个大约有三尺高的白发老太婆从灯花里走出来,对刘积中说:“我是灯花婆婆,你向我祈祷,我就能治好你妻子的病!”
刘积中是一个正直的人,从来不信邪,他知道眼前的灯花婆婆是个妖怪,就大声呵斥她,让她快点走。老太婆说:“我走可以,但是你不要后悔。”说完就消失了。很快,妻子心口开始疼得厉害,眼看就要死了,刘积中没有办法,忽然想起灯花婆婆,不由自主地祈祷起来,老太婆马上就出现了。灯花婆婆坐下来,让人端过来一杯茶,对着茶叽里咕噜念了一段咒语,端给刘积中的妻子喝下去,刘妻的病很快就好了。
从此以后,灯花婆婆就经常在刘家来来去去的,家里人也不害怕。就这样过了几年,灯花婆婆突然对刘积中说:“我有个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还得请你给她找个丈夫。”刘积中怕因此害人,怎么也不愿意,灯花婆婆说:“我又不是让你找人,我是让你用梧桐木雕刻一个木头人,这样就行。”刘积中就按照她说的做了,把木人雕好以后,没多久木人就消失了。
接着灯花婆婆又说:“我女儿结婚的日子定下了,那天我派车子接你们去给新人铺床。”一天傍晚,果然有一辆车子来到家门口,刘积中和妻子没有办法,就上了车。天黑的时候到了一个地方,高楼大厦、陈设华丽,好像王公贵族的宫殿一般,刘积中夫妇如同在梦中,恍恍惚惚参加了婚礼。又过几个月,灯花婆婆又来了,一边说着感谢的话,一边又要求刘积中给她的二女儿在找一个丈夫。刘积中不耐烦了,就拿了一个枕头扔过去,说:“你这个妖怪还有完没完?”灯花婆婆立刻就消失了。
接着,刘积中的妻子心疼病复发,疼的死去活来,刘积中无奈,只好再向灯花婆婆祈祷,但灯花婆婆也没有出现,刘妻就这样病死了。过了几天,刘积中的妹妹也开始心疼,刘积中就想搬回城里去住,但发现有什么东西拦着,怎么也走不出这一个农庄。刘积中也无可奈何,只好每日里躲在书房里读书。这天,忽然有一个叫小碧的丫鬟进来,说话的声音和自己死去的朋友杜省躬一模一样,她说:“我刚从泰山回来,路上碰见一个妖怪拿着你妹妹的心肝,我就夺下来了。”说着,还举着袖子给刘积中看,袖子里确实有东西在跳动。
然后又说:“快点把东西放回去吧。”说完,屋子里就起了一阵大风。风过后,小碧昏倒在地上,醒来后什么事也不记得。过了不久,刘积中妹妹的病就好了,刘积中也赶快带着家人搬回城里去了。
这个故事尽管有些怪异,但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有求于人就受制于人,就比如刘积中有求于灯花婆婆,就被灯花婆婆挟制,做一些自己不齿的事,好在最后他摆脱了灯花婆婆。 那如果刘积中最后产生了邪念,一直顺着灯花婆婆的话,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受到伤害。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渔夫抓到一条会说话的金鱼,金鱼请求渔夫将它放回海中,它可以满足渔夫的愿望。渔夫的妻子贪得无厌,向金鱼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要求,还一次比一次过分,最终金鱼收回给渔夫夫妇的一切。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警示,现实社会“有求”是少不了的,但无止境地索求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是要“有度”,等到有一天别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想着去“给予、回报”,而不是“肉包子打狗”之类的。
当然低三下四的“有求”也不可取,嗟来之食宁可不吃。朱自清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他身患重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历史上有气节之人都有着“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族“脊梁”,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