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院子里见到有小朋友不愿意给别的小朋友玩自己的玩具,大人在旁边讲道理:“小朋友要学会分享,分享才是好孩子!”或者威胁:“你不分享没有小朋友愿意跟你玩了。xx,xx,你们都别跟他玩,他自私!”还有的甚至从自己孩子手上抢过来玩具强行“分享”给别的小朋友。。。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想说:既然您这么大方,干脆把您的钱包也给我分享一下呗!”
豆包还差几个月两岁的时候,像很多小朋友一样,突然开始“自私”起来,什么东西都是:“豆包的,豆包的。”每次出门如果带着玩具,老远见到小朋友就开始:“xx不要抢我的玩具!”或者要大人抱她,认为抱起来把玩具举得高高的就不会有人来抢了。我心想,这样下去,以后还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于是我试着给她描述分享之后每个人的玩具都变多了的美好画面,或者让她回想有时别人不给她玩时的失落,让她体会对方小朋友想玩却玩不到她的玩具的“心酸”;但豆包好像并不为所动,仍执着的致力于保护她的玩具。
有一天,她为了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答应了人家提出的交换的条件,但看她玩着别人的玩具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还一副担心忧虑的神情盯着别人手中她自己的玩具,当小朋友还给她的时候,她的脸上终于出现了如释重负的表情,笑的像一朵花。我突然明白了,对于孩子来说,分享玩具,大概跟让一个金牛座给别人借钱、让一个处女座把整理东西的任务交给别人是一样的体验——各种不放心啊!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像我一样好好对待我的玩具?我怎么知道玩具是不是会一去不复返?我又说不出来,宝宝心里苦啊!
然而,是不是真的得像网上很多人说的那样,孩子不愿分享就彻底不分享了呢?我倒是从来都不介意当个坏人,保护我女儿“不分享“的权利。可是当我看到孩子依然会担心别的小朋友来抢时的担忧之情,依然不能愉快的玩耍,我体会到:单单是保护只能让孩子验证她对外面世界的消极怀疑,而且也缩小了孩子本来可以得到的各种可能性,唯有相互的信任才能融化孩子担忧的坚冰。
于是我试着引导她跟小朋友沟通:“豆包,你不愿意把xx给姐姐玩是不是因为你担心姐姐拿走了就不会还回来了?你就再也拿不到你的玩具了?”她重重的点点头:“嗯!”“你担心姐姐不会像你一样爱惜你的玩具?”“嗯!”于是我又跟姐姐说:“这是妹妹的玩具,她有点担心你不会还给她。你愿不愿意答应妹妹会好好的保护这个玩具,等会儿再还给妹妹?”姐姐赶紧说:“我一会儿就还给你,我不会弄坏的。”有了这样的信任背书,豆包才答应把玩具给姐姐玩。过了一会儿姐姐把玩具完璧归赵的时候,豆包非常高兴,有时候还会说:“谢谢姐姐!”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下一次豆包和小姐姐再互相分享玩具的时候,就少了这许多周折,大家达成了某种心灵契约:你是值得我信任的。
同时,在豆包和小姐姐之外的小朋友建立连接的时候,我也会提到上次那个小姐姐就说话算话,结果两个人的玩具都变多了,两个人都玩得很开心,用愉快的经验去重塑她对于小朋友会抢玩具这样的信念。慢慢的,豆包就不那么害怕小朋友会抢玩具了,同时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交涉。当然,有一些小朋友由于心理并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或者由于教育的原因,并不能够很好的完成约定,我也尊重豆包不愿意分享的意愿。毕竟,谁愿意把钱借给一个你明知道他不会归还的人呢?
和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实是孩子学习尊重和被尊重、建立信任的一个慢慢的过程。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在尊重孩子感受的基础上给予爱和力量的引导,让孩子除了自保之外还有更多选择,拥有更多可能性的孩子内心才有更多力量,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