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庆余年》火了,其中男主范闲因默写曹雪芹的《红楼梦》而走上了迎娶白富美,开挂的人生巅峰……那我们这些完全没有主角光环的人类怎能不蹭蹭《红楼梦》的热度呢?故此大王满怀欣喜地奔向了国家博物馆,参观了“隻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碍于上去国博参展的惨痛经历,故此选择了非周末时间奔去看展,但也没觉得人少了多少……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去国博看展最好提前预约,不然会崩溃于长长的队列面前。
怎么说,大王也是从小读红楼长大的,耳濡目染这许多年,对红楼的喜爱也未减分毫。不知怎的就是爱里面咏絮才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王熙凤……总之呢,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表达下自己有多憧憬这次展览,还是抓紧给大家介绍吧!
先给大家介绍下清代大画家改琦,字伯韫,号香白,回族人士。他擅长仕女画,对当时和后期的绘画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得晚清时期仕女画风靡一时。改琦所处时代正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去世十年后,那时红楼盛行,改琦也对其情有独钟,描绘了不少红楼人物。
▲改琦款《红楼梦》图册(清)绢 ▲改琦款《红楼梦》图册(清)绢 ▲改琦款《红楼梦》图册(清)绢 ▲改琦款《红楼梦》图册(清)绢 ▲改琦款《红楼梦》图册(清)绢 ▲改琦款《红楼梦》图册(清)绢当时出版印行了《红楼梦图咏》《红楼梦临本》《红楼梦图》三种,其中以这本成书较早、出版发行很晚的《红楼梦图咏》最为著名。其笔下的仕女形象柔弱消瘦、衣纹细秀,画中的背景简逸、敷色清雅,别具风格的绘画创作创立了仕女画的新方向,世人称其为“改派”。
▲玻璃彩绘仕女挂屏(清)玻璃 ▲玻璃彩绘仕女挂屏(清)玻璃这次红楼文化展展出了很多清朝、民国、当代三个时期与《红楼梦》有关的周边产品,从绘画到书籍以及剧照均有涉及,有点类似于现在的文创产品。这其中最多的便是以《红楼梦》为故事场景的主题画作,在诸多绘画作品中,大王尤为喜欢这幅《怡红夜宴图》,虽不知何人所做,但其对于画面的整体把控和细节描绘令人称奇。
▲无名氏绘-怡红夜宴图(清)纸本、设色 ▲无名氏绘-怡红夜宴图局部(清)纸本、设色 ▲无名氏绘-怡红夜宴图局部(清)纸本、设色《怡红夜宴图》是根据《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绘制而成。据了解,怡红院是贾府为元春省亲自修葺在大观园中的院落,供贾宝玉居住。图中绘制了晴雯、袭人等人为贾宝玉祝寿的场景,在宴会中一并请来了黛玉、宝钗、湘云等人作陪,大家围坐在一起,饮酒赋诗,掷骰抽签,玩得不亦乐乎。虽然不知何人所绘,但其笔法细腻有秩,线条流畅,让人过目不忘。
▲无名氏绘-怡红夜宴图局部(清)纸本、设色 ▲无名氏绘-怡红夜宴图局部(清)纸本、设色整个展览中大王最为喜欢的便是这部分“全本红楼梦图”的展示了。其作者孙温生于清嘉庆时期,现已无法对孙温的生平做出详尽的解说,只初步考证其为河北丰润人。
孙温的画真实再现了红楼中的各个经典场景。全书共230幅画面,描绘了三千多个人物形象,并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物置于不同的环境中,每个人物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楚楚动人。全图以石头记大观园为开篇,按照小说中的故事场景一一绘制,鸟瞰构图,尽收大观园全景。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1石头记大观园全景(清)纸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2青埂峰僧道谈顽石(清)纸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3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清)纸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4士隐抱孩路遇僧道(清)纸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5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清)纸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6元宵节家家放花灯(清)纸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8新太爷到任传封肃(清)纸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009贾雨村教读林黛玉(清)纸为了在画中呈现特殊的笔法效果,孙温将许多人物的服饰图案、配饰和房中陈列的古玩、花卉等以“施加厚粉”或“泥金勾染”等技法进行描绘,使画面增添了富丽堂皇的效果。其中庭院花木多采用没骨画法和钩花点叶的技巧描绘,极尽展现了花木之美。山峦湖石则勾皴兼用,多以石青、赭石为主要色调,与人物服饰和花卉的暖色,形成柔和对比。单从这些绘画技法中不难看出孙温应是民间绘画高手。
▲潇湘清韵年画(现代)纸 ▲藕香榭年画(现代)纸 ▲无名氏-大观园图局部(清)纸本、设色 ▲无名氏-大观园图局部(清)纸本、设色 ▲无名氏-大观园图局部(清)纸本、设色 ▲无名氏-大观园图局部(清)纸本、设色 ▲无名氏-大观园图局部(清)纸本、设色《大观园图》以小说为基准进行创作,图中以蘅芜苑为中心,细致描绘了清朝贵族家庭豪华娴雅的生活,其富丽程度着实令当时的皇妃元春默叹不已。
▲货郎图(明)绢 ▲货郎图局部(明)绢 ▲货郎图局部(明)绢 ▲得胜图(清) ▲得胜图(局部)(清)《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了,随同此次红楼文化展也同时展出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学、绘画艺术史上的其他经典作品。
▲倦绣图轴(清)纸此图轴为清朝时期作品,描绘了江南民间女子绣花小憩时的情景。画中女子盘髻侧插一朵金花,以耳饰做点缀,着高领双扣内衬,一袭白纱长裙着身,外搭镶花边的长衫,古朴典雅,尽显江南女子的柔美清秀之意。
▲通惠河漕运图(清)纸 ▲法兰西国夷人图与英吉利国夷人图(清)纸 ▲叶衍兰历代名人像传册(清)纸 ▲佚名-李熙四季行乐图(清)绢本设色、工笔绘成此次展览最用心的地方就在于不止展出了许多以小说原型创作的绘画作品,也展出了与红楼有关的诸多学术作品、艺术创作等,其中不乏珍贵的名家手稿、精美的绘画书法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一部经典之作之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对于西方人来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东方,《红楼梦》才是那抹不去的情结。
▲禹之鼎西陂受砚图卷(清)纸 ▲梅岩居士画仕女轴局部(清)绢 ▲顾昭仕女团扇图(清)绢 ▲栋亭图局部(清)绘本 ▲栋亭图(清)绘本 ▲栋亭图(清)绘本 ▲戴本孝山水轴(清)纸 ▲刘旦宅-曹雪芹像(现代)纸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的戏曲小说等,滋养着每一个华夏人,在这一脉相承的语言体系中,诞生了《红楼梦》这一历史巨作。其作者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中的贵公子,早年过着富足纨绔的生活。雍正六年,也就是1728年,曹家因罪而抄家,后迁居北京,靠着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虽贪玩淘气,不喜四书五经,但自幼接受父兄教育,博览群书,尤爱小说、戏文、诗赋等文学书籍,这也为其后来创作红楼打下夯实的基础。
▲周蟳墨龙册(清)绢 ▲栋亭图(清)绘本 ▲彭定求书法轴(清)纸 ▲曹寅主持刊刻-治隆唐宋托片及东西握碑(清)纸 ▲曹寅主持刊刻-治隆唐宋托片及东西握碑局部(清)纸 ▲曹寅主持刊刻-治隆唐宋托片及东西握碑局部(清)纸 ▲曹雪芹祝福曹寅书法行楷-宿避风馆诗(清)纸“生于繁华,终于沦落”是对曹雪芹一生最好地诠释。曹雪芹亲眼目睹了家族由盛及衰的整个过程,深切体会到世态炎凉,骨肉离散之痛。虽然于曹雪芹而言并不是什么好的经历,但却为其日后创作积攒了绝佳的素材。其实《红楼梦》的立场颇为复杂,碍于曹雪芹的身份,对于家族的败落,他不可能不感到伤心可惜,但他又是清醒警觉的,并不能将家族败落的原因只归于外界因素,只能借由小说将命运重新演绎。
▲洪晓书法(清)纸 ▲蒋廷锡-海棠画册(清)纸《红楼梦》内容结构严谨、规模宏大,情节复杂生动,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且每个人物都赋有各自的性格特点。所描绘的故事也如生活本身那样丰富、自然,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整体风貌,同时也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
▲董邦达等九家集册(清)纸 ▲种芹人曹霑画册(清)纸 ▲《山海经》释义(明万历二十五年)纸 ▲《山海经》释义(明万历二十五年)纸看了这许多作品,你是不是也在好奇为何展出了诸多与红楼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籍、绘画内容呢?为何会在展览中看到《山海经》《庄子》《诗经》等文学作品,难道是串展了吗?实则不然,之所以展示这些著作,是因为这些书籍与红楼虽年代相隔甚远,却有着极深的文化共性。熟读红楼的人,肯定知道小说是以“大荒山”作为开篇,“大荒山”则来自《山海经》中的虚幻世界。再比如,小说中的人物常以《诗经》做行酒令,往来的书信中也多引用《诗经》中的语句。曹雪芹更是以石、以灵为开篇,以似梦非梦的记叙方式将“庄周梦蝶”般的人生体验贯穿故事始终,如同宝玉一般,一旦有失,则丧魂落魄……
▲王摩诘集(唐)纸 ▲唐诗画谱(明)纸一部《红楼梦》隐藏了无数中国文学的精妙之处,很难想象在这一部书中竟融入了这么多典故。此次观展经由这些作品的布置也了解到中国五千年的文学脉络是何等的精彩。那是中华千百年来的帝王将相的历史,也是诸多文学著作的心酸之史……一部红楼照亮了昔日的过往兴衰。
▲隶书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轴(清)纸 ▲醒世恒言(明天启七年)纸国博此次还展出了大量华丽的服饰、配饰、家具陈列等文物,尽可能还原了清朝时富贵家庭的生活。《红楼梦》中对于人物服饰的描绘极多,也源于早期曹家曾任职南京江宁织造府的缘故,故此以服饰诉说着那个时期的奢华与梦幻,也是曹雪芹对于过往生活的一种怀念。
▲与原著呼应的清代服饰 ▲与原著呼应的清代服饰 ▲与原著呼应的清代服饰 ▲与原著呼应的清代服饰 ▲红木风筝线车(清)木、铜 ▲红木风筝线车(清)木、铜 ▲青花西厢记人物圆盒(清)瓷展览介绍到此也要接近尾声了,再展示些与红楼有关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不同的版本的书籍、绘本、许多与“红学”研究相关的著作,还有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哟!
▲《红楼梦》书墙展示 ▲《红楼梦》书墙展示局部▲当代小人书 ▲当代小人书 ▲《红楼梦》题材招贴一组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民国周璇版电影《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等多个版本的影像资料,现场观看视频会有更加全面立体的体验!
▲梅兰芳《黛玉葬花》剧照(近代)纸 ▲梅兰芳《千金一笑》剧照(近代)纸《红楼梦》不可谓不是我国经典名著,目前已译成一百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发行,成为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红学研究者甚多,红学研究早已不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众多红楼爱好者们尽情畅所欲言,通过网络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依旧方兴未艾,红学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但由于一直没有新的资料出现,鲜少有重大发现,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学者由考证转向猜测,对现有内容的研究越来越学术、专业化。之所以有那么多“红学者”是因为红楼一书并不在于影射的某朝某家之事,而在于作者将史之真理转化为艺术,以艺术的形式浸润着历史。大观园中的种种琐事皆是历史上政治、军事、思想的缩影,以小说的形式再现历史的美感!行文至此,终有结局,喜欢红楼的你们,请继续深究其中奥秘,探究那富甲一方的贾府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