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50年代开始到70年代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的年轻人!
知青,曾经的同学,永远是兄弟看过小说《我的遥远清平湾》《今夜有暴风雪》,里面通过描述知青生活而从中反射出的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我对知青产生一种认识上的凝重感和奇特性!
“我们这里当年有没有知青?”“后来怎么样了?”“回城还是留下了?”有事没事我总爱询问那些上年纪的老人,想知道他们眼里的知青是什么样的……
终于让我问到一位曾经与知青同学过的同村大叔,(老人不愿一些往事让太多的人去对号入座,因此仅以知青曾经同学的身份出现)一个晴朗秋日的下午,老人与我谈起了他的同学、当年的知青孙元……
这份历经岁月打磨却依然味道芬芳的同窗情意、兄弟之情!特殊的年代,悉数的惦念把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无限延伸,拉长化…… ——
前天,我收到了同学孙元发来的微信,非常兴奋的对我说“我已正式退休了,抽空我一定回去多住几日,认认真真的聚一聚,要找回在校同学时的那种感觉!”
我很高兴,这个微信一下使我回到了40多年前的初中生活!
记得那是60年代末,孙元姊妹五个,跟随父母一起从烟台电力局,回到了老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家七口人住在了不到20平米的南厢房,木板临时搭凑的上、下铺睡觉……
再难再累孙元全家都没有流露出一点怨言,这与他高素质父母的言传身教,儒雅知识分子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孙元的父亲当时是烟台电力局的高级工程师,修养极高,在60年代末是孙元的父亲,给我们昌邑的农村带来了光明,从此告别结束了煤油灯的历史!老百姓不会忘记给他们带来光明的人!……
由于父母对家教美德的言传身教,孙元姊妹在村里,在学校里表现非常突出,尊敬乡亲,孝顺父母,热爱劳动。他1.8米的个子,肩宽魁伟,说话先笑,说着一口味道纯厚的烟台方言!
1973年我成了孙元的同桌,记得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经济条件几近窘迫的家境,使他每天上学仅穿着一件单羊毛衫,手冻裂了,手面上冻疮结成伽渣,家里没有棉花,无法做棉衣棉裤,只有与寒冷进行抗争!
而
虽然我并不比他强很多,穿的是姐姐们小了的里面絮着老旧胎子的花棉袄,每次上课看着他那样,再低头看看我自己短了半截的袄袖,觉得棉袄和羊毛衫该是“兄弟”样的温度!!……
知青,曾经的同学,永远是兄弟孙元在学习上孜孜不倦,刻苦认真,珍惜光阴还能赠与他的读书机会、同学的相伴、老师的教导!因此他与同学相处的和睦可敬,谦谦彼逊,又加上他为人厚道,同学们都愿意和他交往。
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有一节语文课,学的是《木兰从军》,他用浓浓的烟台话背诵着:“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几十年过去了,而这句课文倒成了他在我心里的特征,每次提到他,我总忍不住想他当时的音情!
不知不觉初中毕业了,我们各自去了决定命运的地方!
知青,曾经的同学,永远是兄弟孙元到了昌邑就工,当我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蓦然松了口气,他终于可以在新的环境去实现自己的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后来落实政策他就跟随全家搬回了烟台!
几年的同窗,一生的兄弟!他总是身在烟台,心在昌邑,这么些年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昌邑的发展和变化,看着老家的日新月异,感慨万分,这次他把退休之后的感情定位在了昌邑老家,“无论岁月几经改,难忘相扶旧首人”!
知青,曾经的同学,永远是兄弟我们又可以几夜、几天的把老感情,旧感受,新感慨,亲感觉溶在一起的偎晚畅谈了!环境造就人,困难炼人心啊!
“秋菊满园开,巅望同窗来”! 一段特殊岁月和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段并不算精彩的老事!
知青,曾经的同学,永远是兄弟我不是亲历者,只是一个笔述者,而千余字的微信短文似乎也更不能详述那年、那月、那年“知青”的他与他的同学兄弟,只希望这段文字能给偶尔打开“微生活”的你留下如微风细雨般的思呓。
其实老人与知青孙元的故事并没有完,他们历经了时代赠与的兄弟般的情意,旎经了岁月的长流如今才该是他们友谊岁月的“醇厚期”!
“知青”——年代的名字,“兄弟”——骨肉般的称呼,无论何时何生命中都流淌它清晰的脉络。
知青,曾经的同学,永远是兄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