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兴起和衰亡,
肯定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魏国的崛起和强盛,
是因为利用了大批人才,
而它的衰落和灭亡,
也是因为错过了很多人才。
魏国人才的流失,
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
因为在整个战国时代,
能够左右天下局势走向的那些伟大人才,
有一半多都和魏国有过交集,
遗憾的是,魏国最终一个都没留住。
在100多年的时间里,
魏国给楚国送去了吴起,
给齐国送去了孙膑,
给燕国送去了乐毅,
给秦国送的人才就更多了---
商鞅、公孙衍、张仪、范雎,
这四位对秦国崛起至关重要的丞相,
都来自魏国。
到了秦王嬴政时代,
又给秦国送去了一个尉缭子,
此人直接制定了攻灭魏国的策略。
魏国的“神助攻”,
直接帮助老对手秦国迅速崛起,
走上了统一六国的道路。
你肯定会问,
为什么魏国就无法留住人才呢?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在战国时代,
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使用,
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国君的用人使用观。
魏国早期,魏文侯雄才大略,
非常注重招纳天下人才。
他任用李悝,
在所有国家当中最早进行变法,
从而迅速让魏国强大起来,
开创了魏国的霸业。
在魏文侯的麾下,除了改革家李悝,
还有地方治理能人西门豹、
训练出战国最强军队魏武卒的吴起
等一大批人才。
但在魏文侯之后,
魏国的几任国君在用人策略上就要差很多。
比如魏武侯时期对于吴起的使用,
就因为没有处理好吴起功劳和封赏的关系,
导致吴起离开魏国去了楚国,
从而丧失了魏国在河西取得的优势。
此后,包括孙膑、商鞅、张仪等人,
无一不是无法在魏国得到重用,
而全都送给了其他国家。
第二点,从地理位置上来说,
魏国处在当时战国各国的中央,
又是交通枢纽,
因此不管是魏国本国人
还是其他国家的人才,
第一时间都想在魏国展现自己才华。
这就导致魏国人才济济,
竞争的压力特别大,
而魏国由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
人才使用和升迁制度,
很多人才在竞争当中处于下风时,
就只能离开魏国另谋出路。
吴起、商鞅,孙膑、张仪,
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原因。
所以说,有人才,
还得要有一套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
才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第三点,魏国处在地理位置的中央,
既是它的优势,但同时也是战略短板。
因为魏国四周被几个大国包围着,
处在这样一个四战之地,
如果不能够进行良好的管理,
制定合理的战略,
这个国家一定会经常处于在战争之中,
国力长期会消耗,难以长期保持强盛。
魏国从建国开始,无论强大时还是衰落时,
几乎就没有离开过战争,
一直在跟西边的秦国、北边的赵国、
南边的韩国和东边的齐国交战。
这样的战略态势,
使得魏国难以向外扩张自己的实力,
这也限制了人才在魏国的发展。
人才是需要舞台的,
一个向外扩张处处受限的国家,
舞台是有限的,也难怪很难留住商鞅、
张仪等野心勃勃的人才了。
第四点,
当魏国国君无法很好利用人才的时候,
其他国家的国君却在求才若渴。
其中以秦国最具有代表性。
战国时代具有决定性的几个人包括商鞅,
张仪,范雎等,都是被秦国的“移民政策”
所吸引去的,并且迅速获得了秦王重用。
天才兵法家孙膑,最早去的是魏国,
不但没有得到魏惠王重用,
还被庞涓暗害成了残废,
但却被齐威王所用,
最终,通过桂陵和马陵两次大战,
重创了魏国。
国与国的竞争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当你无法很好利用人才的时候,
你的竞争对手,
很可能就会把你的人才挖走,
这种情况不但战国时候是这样,
现在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