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课回顾 54课法义

作者: 心理咨询师陈祉含 | 来源:发表于2017-10-30 12:41 被阅读0次

    (烦恼发生之相,业积集增长之相)

    1,烦恼生起的次第:支撑我们生死轮回的两大根本就是无明和我执。我执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我执背后就是无明。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理解为是一体的,也可以理解为是异体的!然而,因为执著有我之后产生了我的设定,从而引发了二元世界。二元世界的出现,这个世界的对立就形成了,对立从哪里来---自我设定。一切烦恼乃至轮回都由此产生!

    2,烦恼生起的过患:首先是“坏自,坏他,坏戒”;第二,使得修行退步,善根损减;第三,制造斗争,身名败坏,不止这一世甚至将来的生命都会不得暇满;第四,已得善根失去,应得的不得,永处于轮回苦恼之中;第五,带来的过患威力巨大,刹那间可以把自己送入无间地狱;第六,烦恼对生命的危害不但最大,而且时间最长。总之,烦恼是最大的冤家,要把它当作不共戴天的敌人!

    3,业积集增长之相:首先,从业的产生角度,分为“思业”和“思已业”。不论思业还是思已业都属于思心所!佛教把造业的过程分为三步:审虑思---决定思---动身发语思。第二,从对业本身的认识来分,大体有三种: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第三,所有的业力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如果已经证得无我,就不会再造引业,真正积集引业的是见道以下的众生。

    五十四课法义概述:

    本课法义有两部分内容:一、死亡与结生相续;二是发心之量和除邪分别。

    一、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

    佛教认为,有情生命由四个阶段组成:1、生有,为刚刚受生的时候;2、本有,为受生后的生存阶段;3、死有,为一期生命的终结;4中有,为死亡至未投生前的阶段。死亡与结生相续,就是关于死亡、中阴和未来投生的内容。

    1,死缘 有三种:寿尽死:业力所引的寿命到了死期;福尽死:寿命未到而享尽福报而死;不平等死:九种横死,以食色过度为主。

    2、死心:

    死亡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三种:善,不善,无记。死亡时究竟是痛苦的还是安乐的,取决于平时积累的善与不善的心行哪种更持久。而善与不善的心行生起,有“依自力和依他力”两种情况。

    3、暖从何收:

    多行善行者--体温从脚下开始到心口离开;多行不善者--体温从头开始到心口离开。识从心脏出来,正式宣告死亡。

    4、死后成中有之理:

    中阴身也就是中有,是一期生命到下一期生命的过渡阶段,不属于六道。死亡和中有的出现,几乎没有间隔。中阴身具有不同的身相和相貌,具有神通,行动速度极快,有天眼,具神足,无质碍。超度的力量能够改变中阴身。六道不同的中有具有不同的样貌和行动方式,作不善的中有一片漆黑,善的中有白净明亮。同类中有能互见,并看到投生处。中有被业力所牵速度极快。行动方式,天之中有向上,人之中有平行,恶趣中有倒掷。从欲界和色界生到无色界没有中阴身。中有的寿量得到生缘,时间没有一定,善恶业重的中有时间很短,马上升天或下地狱。未得生缘,最多活七天就死掉,可以做七次中阴身。四十九天内必得生缘,超度要在四十九天内可改变中有身份。。

    5、生有结生之相:

    中有结束之后,就要进入生有。那么,识又是怎样投胎的呢?本论主要引《瑜伽师地论》和《俱舍论》进行说明。中阴身投胎时,都带着一种强烈的贪染之心。当对一个境界产生贪染之心时,中阴身就会直奔那个地方,到了那个地方构成投胎,这时中阴身消失。而推动中阴身去投胎的不是外力,是自身的业力!业力显现执著自己喜欢的境界,推动受生。

    发心之量:

    在苦、集认识基础上,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生起解脱轮回之心。达到发心之量之后,还要不断念死无常,思维恶趣苦令发心坚固。中士道修学的发心标准:发出离心不仅要发得准确到位,更要达到一定的量。如居火宅及系牢狱般欲求逃脱。

    除邪分别:

    错误观点观:学大乘的人,学菩萨入世度众生,不需要修习出离心。实际上,菩萨是需要更大的出离心才可以。因为菩萨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破斥:菩萨消除惑业才能自利利他,悲愿自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3课回顾 54课法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olp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