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秦之旅,很匆忙地画上了句号。
本来想几本书一块儿看,结果发现通史太过学术化,牵涉的知识又太过庞杂,需要补充好多其他知识。最后决定选定《史记》为主,看人物故事好像更容易一些。
以下是回顾:
先从五帝开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先人的禅让制让我好生感慨与佩服。
接下来是西周东周,周王室秉承了先祖的美德,周公旦所作的《周礼》,更是中国文化史的宝库。
进入春秋,五霸形成。
齐桓公,尊王攘夷,居春秋五霸之首,公子小白,比公子纠领先一步继位,任用管仲为相,另有鲍叔牙和高係辅佐,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又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其他诸侯,树立威信。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会盟天下。名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便是他守信的见证,一舍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
秦穆公,独霸西戎。他继位后马上任百里奚(即五羖大夫)、蹇叔、公孙枝为重臣,将女儿怀嬴改嫁给姬重耳,并辅助重耳回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著名的:怀嬴改嫁。晋文公在任期间与秦国和睦、时常结盟。由于秦国与晋国的多次联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
楚庄王,问鼎中原。他是在楚国大力推行华夏文明的第一人。春秋末期,孔子曾到访楚国,称楚庄王的政治思想与儒家的"仁"的思想相符。“三年不飞,一鸣惊人”说的就是他了。
宋襄公,春秋大义。宋襄公秉承周礼,讨伐郑国时,与救郑的楚兵战于泓水。楚兵强大,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他的大义流为美传。
到了战国,就得说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了。
魏无忌,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门客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并“窃符救赵”,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但屡遭魏安釐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
孟尝君田文,门客三千,不分贵贱。“鸡鸣狗盗”之徒也能各尽其能,还有一个门客冯欢,可谓养兵一世,用兵一时。
平原君赵胜,因贤能闻名,却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遂威名大震。
春申君,本名黄歇,以明智忠信,宽厚爱人,礼贤下士、辅佐治国而闻于世。受命赴秦,在秦国作为人质,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
如果只说人物,只是有名的估计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里只说代表吧。
儒家的创立者孔子,就不必多说了,他更是用一生去践行自己的理想,永不放弃。
还有屈原,宁愿葬身鱼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军事家孙武,孙膑,分别著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王诩,别名禅,战国时期传奇人物。好多人师从与他,但《史记》只是提到,门下的苏秦,张仪都是厉害的人物。
最后,我比较佩服的还是范蠡,他没有王者的尊贵,但具有神者的豁达,不论为官为民为商,能通达透世,这一生,还有什么遗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