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120083/1c0ddf5f710038bf.jpg)
中华五千年,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我们民族中的份量。历朝历代,无数的感人肺腑的大孝大美的故事发生,并传扬至我们的今天。然有时候,大道理都懂,小道理却未必明白。在此,我想说说,所谓“孝”之小道理。
孝,真正体贴,是在心里。父母老后,其实更多得在意,是在心里。他们在意儿女对他们的看法,有没有觉得自己多余;他们想让儿女多陪伴,却又怕影响我们的工作;他们想听听我们的任何事情,并出出主意,但又怕被我们认为啰嗦……这些,都在他们的心里。人老不要紧,心老才是关键。其实,父母的唠叨,是一种牵挂、体贴和关心。他们是唯一能够永远站在我们的立场上为之考虑的人。父母的经验,是真实而又宝贵的财富,这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作为子女,我们就要像儿女的样,不能全部失去孩童时对父母的依靠,哪怕不是真的依靠。与父母的相处中,多耐心听听他们怎么说,并做以回应。让他们觉得,他们的话还是中听的;他们的帮助还是有用的。如此,他们就不会觉得自己真得那么老,因为“无用”才是真的老。
孝,自己安好,父母安心。作为儿女,我们是父母心中永远最牵挂的点。因此,我们在外的平安、顺利,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照顾好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简单。父母老时,我们也已步入中年。事业、家庭两者都是最忙碌的时刻,而对自己身体和经验也是最盲目自信的时刻,不能就意味着,是高风险的时刻。父母是过来人,这时候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所谓“中年危机”,也不是无稽之谈。此时的儿女们,要多听听父母的话,做力所能及的,做万无一失的。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因此倍加珍惜半辈子的打拼。自己安好,父母即安好。
孝,不在嘴里,而在实处。我经常看到儿女们在夸耀自己的“孝”,例如我又给父母买了什么?做了什么?帮了什么云云。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多好。事后一想,也属正常。“孝”即可以装门面,又可以博人情,被更多人知道自己有多“孝”,是一件极有益的事。但凡事都有一个前提,即他们这帮子儿女,是真的“孝”。假如是真的,那之前的各似宣传都不是事儿。父母享福、儿女受益,有何不可。然事实却大相径庭。往往起是谈及这方面,当作资本卖命宣传人这帮子儿女,更为在意的是别人知晓与否,还不是对父母做了些什么。当自己的亲生父母老态龙钟的时候,还要利用好他们最后一点价值,榨干了最后一滴血,犹如当了一辈子啃老族和吸血鬼。
孝,没有更多,只有更少。孝,不只是任务。任务,完成即可,可好可坏、可多可少;今天不足、明天补上。孝,是深深嵌入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印入我们的脑髓,刻入我们的肌骨。中华文明之所以经久不衰,之所以区别于西方文明,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孝”的功绩当仁不让。也因此,我们不仅要很好的继承,还要发扬光大。绝不以“孝”多为傲,一定以“孝”少为耻。
孝,贵在当下,不在将来。父母的“老”,是真老,且只会变得更老。尽孝是一辈的事情,却真正做不了多少年。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再成功的事业,都换不来一个父亲和母亲。“财富”也被称作“身外之物”,更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地位”更是虚无缥缈,再高也还是“人民的公仆”,且一定有退还归隐的那一天。唯有父母,独一无二。你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都是父母给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父母造没造你是一回事儿;母亲有你之后的一顿老酒就把你干得痴呆。不要让“工作忙”、“没时间”成为自己搪塞父母的理由,因为那之后,或许是永远的遗憾。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有二宝,万事可兴。今天的子女,也是明天的父母。做好今天的孝,即是对明天的好。
同为子女,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