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实是个读书少的人,读过的书抵不上韩寒读一年的十分之一。
之前我以为自己有阅读恐惧症和强迫症,书看不下去,硬逼自己在心里把每个字像小学生读课文般默念一遍,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念什么。“但你就是要念。”我千万次的在心里对自己说。很长一段时间读书成为我给自己部下的任务,简直痛苦煎熬,那段时间已经过去,现在大体已经能流畅且舒适的看下来。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读书始终是好的,况且我读的书根本不是书店里那些矫情空洞的畅销书,还是要读经典。最近常读是村上的。《挪威的森林》中说,永泽读书从来都不读刚刚出版发行动的,一定要起码三十年以前,经不住时间洗礼不会是好作品。
我并非从小不爱书,相反每次遇到书店都会不自觉的牵着父母一同进去,看到堆堆叠叠的琳琅满目,甚是欢喜,一冲动买下几本,走路上捧着感觉就像捡了个宝,回家后就不知不觉的认为它们已经不再新鲜。搁置书架上,偶尔路过时看两眼,之后继续做自己的事。有时也会冲动的拿下来猛看几页,但猛劲儿一过,便放在一边。
很多人和我一样,买了书就算是看过,一旦带回家就成了摆设,是这种不能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错过了众多可以细细阅读的大好时光。大约七八岁时,有了一段时间的小小改观。我开始喜欢读国外的冒险小说,从《鲁滨逊漂流记》开始,一连读了八九本,但都是少儿版的,对我来说已实属不易,甚是痛快,到了一吃完饭就钻回去继续读的地步,晚上也不看电视。但终究改不了我不能持之以恒的本性,那些书字体算大,一旦开始读那些字体较小的较为细致的就开始失去耐性,变得厌烦,之后又读不下去。
中学的时候基本没时间读书,都做题看课本,算是片空白。大学后就想泡图书馆,我知道自己落下的太多,但又读不进去,读书强迫症就是在这个时候炼成的。大学还是读了不少,但是因为这个算不上什么“症”的缘故,基本上都不记得,连书名都忘了。以至于有时候在反省自身时给自己定不了性,到底算喜欢读书呢还是不喜欢读书?到底算有意志力呢还是没有意志力?
后来一想也正常,毕竟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人格存在某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这些人格或许在某个时间点才会发挥作用,人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进而让人产生自我怀疑,或许还有一些人格这辈子都不会展现出来也未可知,反正人本身就是多维的,这点无可非议。
但是我最纠结的不在于这些说不清的多棱人格,而是两个人格之间的相互打架,且都是非黑即白,所谓的“分裂”便是由此而生。
就像是中国的俗语,一边告诉你“有钱能使鬼推磨”,一边又告诉你“金钱不是万能的”,搞得人常常不知所措,以至于对真实的自我产生怀疑。
我记得电视上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当一个人处在善与恶之间时,就会有两个类似于“小精灵”样的东西出现在他大脑两边,一个说人心本善,一个说作恶乃人之常性,你觉得说的都对,但也不想全信,卡在两者之间左右为难,就像我脑袋里经常像装了两个人:一个严厉的老师,一个调皮的学生,这两人一旦争执起来就开始在我脑中作怪,以至于我时常认为自己是什么"精神分裂"。
可能人嘴中常说的妥协便是这么来的,无法判断的时候就选择干脆不选或者选择极其现实的一方,变得功利,要么干脆听别人的,做墙头草,这样下去会变成的最可怕结果,就是丧失自己。
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人如若变的懦弱或者渐渐妥协,有时并非因为不够勇敢,而是因为莫名其妙的自我对抗,你要说这件事情的根源,那可能就是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莫名其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