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孔孟之道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图片]无法餐传
(这是微友发在朋友圈里的截图)
我是一直反对孔老二的,多少有点与批林批孔有关。此话怎讲?因为,在那个年代我是团员,又参加了学校的批林批孔理论学习。记得,当时学校还组织我们到华师大去看大字报。什么,批林批孔批宋江,还要批大儒,这个大儒是谁?我想,我们那一代人是知道的。记得,当时的大知识分子冯友兰违心充当了“女皇”的笔杆子,那个老郭就不谈了。一直到前几年,看了《觉醒年代》才知道孔老二与孔孟之道、孔家店的“独尊儒术”是需要二分法的,不能混为一谈。
孔孟之道正式形成是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大知识分子”董仲舒为了维护专制王朝的利益,对孔孟思想进行取舍改装,形成制度文化。他跳过了孔子的——“父母在,不远行,行必有方。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思想。这一改,断章取义,原来的反叛精神与意思就被阉割了。
孔家店的“独尊儒术”,认为皇帝是天子,君权神授,坐上龙廷就是圣人。他推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提出“忠孝”观念。用来约束世人。这当然是断章取义了。皇帝坐上龙廷就是圣人,就有权要求臣子忠诚,不讲究权力获得的合法性。关于父子关系,汉之前讲的是“父慈子孝”,三纲中只要求下辈孝顺,也是利用农耕社会父权的狭窄心理,并不关注后代的健康成长。历代王朝为了皇家的利益,都大力推崇这一套说教,将它作为国家的立法思想,用来管束天下。同时鼓吹:天不变道亦不变。加强这学说的神圣性。
“觉醒年代”使我重新认识了孔老二,也认识了如今的孔子学院。五四打过一次孔家店,“蚊蛤”也批过一次孔老二;一次打的是“独尊儒术”的孔家店,一次批的是儒家圈吉周,这也是要二分法,不能混为一谈。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知识分子,也要为“稻粱谋”。如今的孔子学院,据说在“大儒”们的努力下,含义更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古为今用复兴是必须的,走向世界也是必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