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59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3-10-06 14:55 被阅读0次

2023-10-7 五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语音整理
今天我们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八佾篇》的第19章。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一章是论语里面比较重要的一章,因为它阐述了孔子关于君臣之礼的大原则。也就是说,国君要依礼使用臣子,而臣子侍奉国君呢,也要尽忠。从这个语言环境来看,这个孔子应该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以礼待臣,而不像宋明理学那样,君主可以无礼,臣下必须尽忠,以至于呢,发展到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这样的愚忠。
首先看“定公问”,定公呢,就是鲁定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宋。定,是他的谥号。他是鲁昭公的弟弟,昭公去世以后呢,就接替昭公的位置,成为鲁国国君。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一下,一般国君去世以后,应该由他的嫡长子来继承,如果没有嫡长子的话,那就是兄终弟及。就是哥哥去世以后,由弟弟替补而继位。
也正是在鲁定公时期,孔子在鲁国开始担任司寇一职,也就是司法部长吧。
有那么一天,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什么意思呢?就是君臣之间到底应该如何相处才是合理的。在这里,上级对下级叫“使”,下级对上级叫“事”。“使”就是使用,“事”就是侍奉。
定公问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笼统的,就君臣之间如何相处,这里边包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应该很多,很复杂。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简洁精准,一句话就总结了处理的原则。那就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的回答简洁精准,同时也排了一个顺序,就是“君使臣以礼”在先,这是个前提,那么“臣事君以忠”这是个果。有了前因,才有后面的结果。当然在今天来讲呢,没有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但是实际上呢,在生活中还普遍的存在,就是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关系。
一个老板你雇佣员工怎么来管理?首先你要尊重他,用礼节来管理。作为管理者,你不可能要求员工全身心的奉献给公司。更没有必要逼着员工给你表忠心,因为每个员工他是自由的,只有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他才愿意主动的投入工作。你不可能要求自己的员工,无偿的给你加班,无偿的给你付出。
“臣事君以忠”,那员工在为公司服务的时候,你也不要以置身事外的态度来敷衍了事去应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把事情做好,让公司变得更加强大,那样你个人的福利才更有保证。
当老板和员工这样相互配合,就能够实现双赢,员工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那个人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那公司的竞争力也增强了,那对个人员工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但是很遗憾,在现实生活中呢,刚好相反,大量的老板总是觉得员工付出的不够;而员工呢,认为自己做的已经够多了,已经对得起你发的那些工资了,所以工作上也就敷衍了事,相互扯皮推诿。
总之一句话,上级对下级,你提的要求别过分,那下级对上级呢,你也别敷衍。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公司,一个企业应该呈现出来的生存状态。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今天,实际上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君使臣以礼”,它的核心就是按规矩来,对于员工,你不可能提出无限制的要求。“臣事君以忠”,他的核心就是无限制,就是员工你对工作的付出实际上是无限的。当然,你付出的越多,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这不仅仅是为了你的上级,而同时也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孔子的这话呢,说的比较笼统,但是这个原则是非常清晰的。我猜想鲁定公,他并没有听明白。或者说他故意装糊涂去,并没有按照孔子的这个原则去执行。所以才有了后来孔子呢,去周游列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

李零讲解

“定公”,鲁定公。此章有定公问,年代在前509—前495年之间,即他在位期间,但更大可能是前500—前498年之间,即孔子任鲁司空、司寇时。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曰“使”,臣事君曰“事”。“使”,古作“吏”。“吏”与“事”“使”同源,后来才分化,成为不同的字。“礼”是外部约束,代表君的权力;“忠”是内心约束,代表臣的义务。对照上文,“事君以忠”也是礼。(君臣之礼二)

这两章是讲君臣之礼。

张居正直解

定公,是鲁国之君。礼,是有节文、不简慢的意思。忠,是竭尽己心,不欺罔的意思。定公一日问于孔子说:“为人君的使令臣下,为人臣的奉事君上,都有个道理,不知当如之何?”孔子对说:“为人君者,以尊临卑,易至于简慢忽略,若简慢忽略,便失了为君的道理,是以人君之于臣下,使之须要以礼。如使之为大臣,则待之如股肱;使之居言责,则待之如耳目;使之为将帅,则有推毂命将之礼;使之为使臣,则有皇华遣使之礼,务加以礼貌,待以至诚,这乃是使臣的道理。为人臣者,以下事上,易至于欺罔隐蔽。若欺罔隐蔽,便失了为臣的道理。是以人臣之于君上,事之须要以忠。如居辅导赞襄之职,则尽心以启沃,而一毫无所隐;有官守言责之寄,则尽心以纳忠,而一事不敢欺。遇有难处之事,则虽劳瘁而不辞;遇有患难之日,则虽致命而不避。务内尽其心,外尽其力,这乃是事君的道理。”君尽君道,固非有私于臣,而所以劝下之忠者,亦在是矣。臣尽臣道,固非有要于君,而所以报上之礼者,亦在是矣!上下交而德业成,天下其有不治者哉!

孙中兴详解

“忠”,是“尽己”,可是后来很多人偏偏将“忠”解释成是下属对于上司或王朝的“唯命是从”,甚至“卖命”,自甘为奴。这种有意造成的“忠君”思想,就让后来专制君王可以任意任性压榨或迫害下属,只要事后赏以“忠臣”或“殉国”的美名即可。

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正统与道统之间》一文中认为,古代的士对君的关系有三种选项:一是为其师,担任君的施政顾问,地位比君高;一是为其友,担任君的诤友,地位和君平等;一是为臣,唯君命是从,地位比君低。《战国策·燕策》燕昭王收复破燕后即位的记载,却说了一种比“臣”还低的“役”的关系:郭隈先生回答燕昭王的话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说苑·君道》也有文字略为不同的说法:“帝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师也;王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友也;霸者之臣,其名,臣也,其实,宾也;危国之臣,其名,臣也,其实,虏也。”

孔子在此处的主张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例如,孟子就比较过曾子和子思两人对于卫国国君的关系:“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在《万章下》则又从费惠公的立场说:“吾于子思,则师之矣;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在《万章下》又因为鲁穆公想与子思为友,让子思不悦,子思的理由是“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这里孔子的孙子比孔子还要坚持“德高于位”的立场。同样的态度也可见于《荀子·臣道》中引用古书的话说“从道不从君”,可见士该遵循的是更高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君命。

另外的故事也很有趣:《先进篇》记载有一次季子然请问孔子有关子路和冉求是否可以称为“大臣”,孔子认为“大臣”要能够“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是两位弟子做不到的,所以两位弟子称不上“大臣”,但是还算是“具臣”,因为君上就算是命令他们去弒君弒父,他们是不会去做的。“具臣”虽不及“大臣”可以积极劝进君上行道,德和位两方面也可能不如君,但是也有着不沦落到“弑君弑父”的道德底线。这应该也就是“忠”的底线。

孟子在告诉齐宣王时,也承传过孔子这样“君臣互惠伦理”的想法:“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最后一句话,恐怕会吓坏许多当政者。

孟子甚至更往前推一步,反对一般人说的“臣弑君”,而主张君王无道就失去了君王的资格,臣子是可以“杀”这样的“一夫”,算不得“弑君”(《孟子·梁惠王下》)。这种主张更会吓坏后来的君王。

现代社会虽没了传统的君臣关系,但是上司和下属的关系还是到处都在的,双方(特别是居上位者)如果不能把对方当人看,不能有着积极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或消极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对待彼此,恐怕也会两败俱伤。这种“全球伦理”的共识,应该是从身边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做起的。

〔附〕

《荀子·臣道》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谓之国贼。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陨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明君之所尊厚也,而暗主惑君以为己贼也。故明君之所赏,暗君之所罚也;暗君之所赏,明君之所杀也。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相关文章

  • 《论语》讲堂留影62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 欢迎关注《论语大讲堂》和《三笑集》

    《论语大讲堂》发表友友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和学习笔记,各抒己见,一起学《论语》。 《三笑集》发表友友们关于儒、释、...

  • 子厚论语讲堂

    语文百群读书会讲座076期 主题:《论语·八佾第三》上 时间:3月29日周四20:00-21:00 主讲:子厚(博...

  • 论语详解 59

    《论语》详解:给所有曲解孔子的人(59)作者:缠中说禅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

  • 学习《论语》(59)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提出去掉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

  • 59/180 论语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

  • 读《论语》有感

    高中语文老师酷爱读《论语》,还曾多次赴北京听《论语》讲堂,即使在高三那样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还抽出几节课来给我们讲《...

  • 仁是分亲疏的爱人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中关于“仁”的论述总共有59章109处之多,那到底什么是“仁”呢? “仁”这个字很...

  • 道德讲堂开课有感

    河南长垣 朱利民(2019.3.4) 昨天在众人的努力下,大张庄村《论语》一百公益读书会和道德讲堂成立。按...

  • 《论语圣经》精选59

    道慈早安分享!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註】患:擔心。 【譯】孔子説:“不擔心别人不知道我,只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5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op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