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拆页来自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第五章里的有关干货学习的片段,在全书的161-162页。
I便签:
Why: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开始痴迷于在短时间内获取一本书的”干货“。但是,学习是一个欲速则不达的过程。过度追逐一本书的干货,反而不利于成人学习。因为它会让人陷入两个误区:1. 误以为得到了一本书的精华,就是学习到了这本书;2. 误以为从书中摘抄出来的要点就是这本书的精华。事实上,能够将书中的信息加工成对自己有用的、有价值的知识才是高纬度的学习能力。而获取干货,尤其是获取别人总结出来的干货,不仅失去了自己分析内化的过程,而且还容易陷入盲目学习、过度学习的怪圈,最终不仅花了时间,还没学到东西,而且还陷入了知识体系的混乱和焦虑。
What:所以,今天的拆书稿给大家介绍了另外一种看待干货学习的观点和应对之法。作者溯源了干货在教育领域出现的历史和含义的变化。他指出最早“干货”用在教育领域是出现在2002年的《图穷对话录》,指“要给咨询者提供有价值的思想”。 但现在“干货”的含义已经改变了,像是把鲜鱼晒成了咸鱼,改变了其原本的味道和营养价值。我们可以吃咸鱼换换口味,但绝不能认为”咸鱼干才是鱼的精华。” 成人学习的重点,在于转化。
How:那么,我们要如何来转化呢?
1、从获取知识的源头上看,不要给自己设限,可以是一整本书,也可以是其中的片段。
2、要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产生关联:找出其中对自己最有启发、感触的部分,转化成自己可用的经验、思想、方法。
3、将自己的感悟可视化:利用拆书便签将这些感悟记录下来,可以随时翻阅,不断提升。
Where:这样的学习方法,适用于成人学习,比如各类工具书的学习;也可以适用于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说到底,知识不是力量,学会运用知识才是力量。
A便签:
故事:之前今天的拆书片段狠狠地戳中了我。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特别痴迷于收集各种“干货”文章,比如微信公众号啦、比如各种音频啦、读书笔记啦等等。有段时间,我看了一篇有关妈妈如何引导孩子分享在幼儿园发生的事情的文章,感觉特别实用。正好朋友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产生了冲突,孩子因为怕失去朋友,一直没敢跟妈妈说。直到妈妈有次去接孩子无意中目睹了儿子被同学按在地上揍。朋友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此事,于是跑来问我。我的第一反应是:哎呀!这个事情我前两天还看到过呢!那篇文章中的妈妈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引导孩子,既不给孩子造成压力和阴影,又可以最大程度的还原事实的做法,我却一个都想不起来了。
反思:收集知识的过程有一种我学习了新知识、新技能的假象,还能产生一种沾沾自喜的感觉,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但是,真正要用起来的时候,却发现脑子空空,恨不得再回到我的收藏夹里把之前看过的文章搬出来。时间一久,自然也会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为什么我看了那么多书和文章,却还是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看了情绪管理的书,却还是暴躁,看了时间管理的书,却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这都是因为我并没有把知识与自己的生活产生关联。我永远停留在水面上,自然学不会潜水。
A2 便签:
目标:在看到自己觉得有用的书籍、文章的时候,运用RIA 拆书法,将知识拆解成为自己可以使用的最小单位,并落地成为一个可量化的行动,在阅读结束后的一周之内,有意识地使用3-5次,并且可以在使用之后,再度复盘,不断深化,直到彻底内化成为自己的。
行动:在下周之内,从三次RIA 拆书作业里选出一个拆页进行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