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小时候,家乡的年味很浓,进入腊月,大人就开始忙着杀年猪、打糍粑、做红粑、蒸糯米甜酒等。在众多的年味中,令我念念不忘的,是父亲常说的“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忙活了一年的人们,都希望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美好。在年三十,就会烧一盆旺盛的火,寓意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每到年三十那天,我和弟弟妹妹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就感到家中暖意融融。知道,一定是父亲天还没亮就生起一大盆杠炭火。乡村农户家家都有一个烧柴火的火铺,那火自然是旺盛,城镇的人家就只能把火盆里的炭火烧大烧旺。
炭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木质紧实的青杠树木材烧制的,称为杠炭,其余都叫杂木炭。杠炭经烧,燃烧的时间长,火旺、火苗长、热量大,价格也贵。但是,没有火铺的人家都会提前买些,预备着年三十烧旺火。
一盆红红的炭火燃起来,橘红色的火苗闪着耀眼的光芒,忽上忽下努力地向上窜,不停地跳动,像活泼可爱,充满活力的精灵。火越来越旺,大人小孩就开始忙着准备年夜饭了。
说是年夜饭,其实家家都比着早。比谁家先响起年夜饭前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大人的敬酒声、小孩吃着可口饭菜的欢笑声。
为了赶早,通常省略了午饭,饿了就在炭火上架一个三脚架,放上一张铁丝网,烤红粑糍粑,这项工作都是由小孩来完成。烤好的粑粑沾着香甜的黄豆花生芝麻面,咬上一口又甜又香又软又糯,那香甜的美味在口中肆意蔓延,历久弥香,迟迟不散。
年夜饭做好后,摆好饭菜,斟上酒,先烧年纸敬祖先。一是感恩祖先,二是祈求祖先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顺利,人畜兴旺,快乐幸福。然后,一家人就开始享用丰盛的年夜大餐。
年夜饭后,全家团团圆圆地围着旺盛的火盆坐成一圈,一边包着饺子,一边拉着家常。这时,我和弟弟妹妹,就开始包饺子比赛,看一分钟内谁包得又多又好。祖父父亲和母亲当我们的裁判。不论谁胜都是全家人的胜利,都会赢得满屋子的欢声笑语,笑得前仰后合。那盆火,也不甘示弱,一直旺,一直旺,旺到来年。
过了年三十就进入新年正月,大人小孩都盼着各支龙灯队出灯。舞龙队择吉日出灯以后,街上锣鼓声、鞭炮声渐渐密集起来,夜里烟花四射、灯火通明,热闹劲到元宵夜达到高潮。
十五那天,夜幕还没降临,父亲就叫我们拉亮家里每一颗电灯,他说十五的灯要明亮,要让灯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这一天,灯成了光明的象征,是一家人美好的期盼。
家里灯火通明,街道两旁则悬挂着用竹篾和纸编成的,长的、方的、扁的、圆的,像牛、像鸡、像猪、像羊,神态各异的灯。最精彩的当属,城里、乡下、汞矿、特区、一堪队的龙灯。多数龙灯,里面的灯都是插的蜡烛,要经常用新烛替换快要燃尽的烛,只有汞矿工人师傅们舞的龙灯,里面是电灯泡,每一节龙身都连在一根电线上,龙灯后面跟着两个抬电池的师傅。他们的龙灯,格外明亮有神。
沿街的单位、商铺和家庭,接龙灯的天还没黑,就在各自门前摆放一张小方桌或宽一点的独凳,上面燃着一对红蜡烛,放着一个大圆盘,盘中有水果糖、花生、瓜子、香烟等。夜幕低垂,一对对燃起的红烛,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扮靓了整条街道。
随着一阵急促响亮的鞭炮声响起,大人小孩都说着、笑着、跑着、闹着,奔向鞭炮响起的地方。龙灯来了,开始接灯了!
听到我家前面的物资局,响起接龙灯的鞭炮声,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冲出家门,去看龙灯。先是舞龙的队伍中有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以唱戏的腔调向接龙灯的人们,说着祝福的吉祥话,然后接灯的也以同样的腔调说几句,几个来回后,喧嚣震耳的锣鼓声和大伙的笑声中,舞龙师傅踩着铿锵有力的鼓点,用力舞动手中的灯杆,一条气势磅礴、通体明亮的长龙,在空中欢腾着上下翻飞。
一阵翻飞后,鼓声停了下来,龙灯静立着,龙头朝着接龙人轻轻一点,接龙人双手递过一个红包,舞龙师傅们象征性抓些盘中的食物或吃或揣。不一会儿,鼓声再次响起,龙头笑盈盈地左右轻轻摇动,是感谢又是祝福,接龙人点起一挂鞭炮,鼓声、鞭炮声、兴高采烈的欢呼声,顿时汇集成欢乐的海洋,龙灯蜿蜒盘旋着离去。
龙灯刚刚离开,街上接连又响起鞭炮声。鞭炮声此起彼伏,炮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响成一片。烟花四射、火光冲天,灯光、烛光、烟花的亮光,在不同的地方一同将十五的夜空,装扮得五彩缤纷,亮如白昼。
晚饭后出去散步,街上看不到往昔如织的人流,也听不到噼啪的鞭炮声,只有街道两旁的路灯杆上,挂着的红灯笼和商铺贴的春联,告诉过往的行人还在过年。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记忆中的年味却越来越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