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涨,我们做事情会越来越不干脆,因为我们“想”的太多了。这些“想”来自我们过往的经验以及对为未知的恐惧。过往的经验,如果是不好的,已形成一种惯性的暗示:这么做行不通。对未知的恐惧,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以及对欲望的权衡,不知道踏出这一步是否能达到自己所期望的,这也涉及到取舍。当我们还处于这样的“想”,我们便会陷入纠结——我到底要不要做这件事,我真的可以做吗?我做这件事,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把这种状态叫做“还没准备好”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只要外界有一丁点点否定的声音,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原本有那么一点信心的,又会被打回原形,重复着煎熬和纠结。
这样的状态,哪怕2年多前我已辞职,现在创业也走向正轨,我依然也会面临。
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生活无可避免要做一些决定,而且有些决定是转折性的,甚至关系到剩下的人生,它并非像买一个冰箱或者一套衣服那么简单。当我遇到这样时刻,我清楚时机尚未成熟让自己做出那个决定。我会等待。我告诉自己,就算做不出决定也不能乱。这个决定真的像躺在ICU里面的病人那样,需要马上签署急救同意书那么十万火急吗?细心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面临要做的决定很多都不是十万火急的。我们产生的“急”,是因为我们自拟了很多参照物:
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了,我却还单着,或者我肚子还一点动静都没有;
别人创业都那么红火了,我却还不温不火的;
别人都买好几份理财产品了,我却还没开始......
快和慢;缓和急,都是因为有了对比而产生了“急”的心理状态,而在“急”的状态下所做的决定往往会让人后悔。
那在“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
经历过的朋友肯定也知道,它会阴魂不散地跟着我们,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
我的做法是:耐心地等待一些微妙的指引。指引总会来到的,如果这个决定是真的需要做的话。
那这些指引来自哪里?
来自于一些有别于这个决定的其他决定。
比如,你从来不会画画,有一天你突然想画画,画的过程中,或者画完之后,你会感觉到一点什么。这点什么就是一些累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决定的微妙指引。
如果我们总只盯着那个决定不放,在脑子里纠结着To be or not to be,我们会忽略一些让我们增强信念的指引。这些指引有些时候未必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行为,有些时候也来自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一个巧合、一个梦境,又或者是一个被动卷入的行为。这就是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觉知,及时识别到这样的指引。
最近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她有一天开着开着车,旁边一辆车飞驰而过,把她的倒后镜刮花了。那车已走远,想索赔也找不着踪影。她看着倒后镜,刹那间,“倒后,倒后,回溯,回溯......”这样的字眼出现在她的思绪当中,就像时空隧道一样把她带回了父亲火化的那一天,也是她极度难过的一天。父亲离世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她回顾着这一切,突然有种新生的感觉。她说,有些机缘藏在微妙的表象里。倒后镜被刮花只是一个表象,这个表象治愈了我父母离世后的孤独,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当时的那个场景,让我真正接受他们已经离开了。
所以啊,表象存在于分分秒秒当中,当我们有觉知的时候,这些表象全是引领我们做出决定的指引。我们做决定的那个推力或许不仅仅需要一个表象,它可能需要很多很多貌似不相干的表象。带着觉知,你多少能够感觉到:嗯,我正往那个方向走着。那就静观其变吧。
往往曙光来临的时候都只是一股感觉,而非来自头脑的分析。那股感觉会让我们意识到一点超然的力量,冥冥中好像回答了我们很多的疑问。
勇气在这个时候同样需要。勇气是让我们踏出一小步而来带出一大步的推力。我们静观其变未必就是静止不动。我们会被动地卷入一些公共的行为当中,而这些被卷入并非是毫无意义的,正因为心有所思,才会被动地卷入一些公共的行为当中。公共的行为貌似不是出自我们的主观选择,往往因为这种客观而让我们看得越清,有点“无为而有为”的意味。
或者我们认为心之所思就是我们必须去做的,有时候未必。那真正适合或者上天要我们做的,往往有别于自己头脑中所计划的。偶然、无意识闪现的画面,正是我们内心最深处、最适合我们要去做的事。有些时候它们的出现未必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但是它们往往就是会成真。这个时候,我们原始要做的那个决定,未必就是我们最后要做的决定。当我们把心中想要做的那个决定放在一边,细心察觉周围发生的事,这种行为所牵引出的诸多行为波动,(不仅是你的,还有他人的)就会协助我们做出适当的选择。
那如何识别哪些是适当的选择呢?
我们在行事的时候已经没有了纠结和恐惧,我们做的时候心境是平和的,哪怕我们知道未知仍会有很多挑战。我们稳定到只专注于当下,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再是思前想后,在做着这件事的同时还在纠结于取舍和权衡。
如果有信仰,在这种还没做好准备的状态下,除了保持觉知,识别微妙的指引,同时还要保持虔诚的心,继续祈求上天降赐更多的指引,这样我们就会越来越明朗。
随着年龄的增涨,我们越是要学会如何像孩子一样生活,无畏于做一切的决定,无畏于开始任何的事情。可是,我想很多人都无法做到这样了。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连开课都不能随便开,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等待自己感觉可以了才开始。
有意识的练习,让自己沉住气,不被外界的声音,或者“时间”这样一个无形的声音所影响,方能获得上天的指引,聆听祂赋予我们的使命。因为,做决定可能只是一瞬间的事,做这个决定的实践却可能是一生的事。没有后补的信念,没有一份得以加持的允许,我们也许会走得艰难。
在我们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带着觉知等待,我们会踏着一个一个的垫脚石,走到我们该到的地方。
祝福我,也祝福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