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养成•写作•习惯
浅析石城灯彩艺术的特点

浅析石城灯彩艺术的特点

作者: 橘知 | 来源:发表于2019-08-14 19:34 被阅读0次

    关键词:石城灯彩;特点

    引言

    石城灯彩是客家地区传统节日中举行的一项民俗活动。在中国传统活动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近几年来发展的越来越好,如今也加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道亮丽的光。“灯彩”,用客家方言石城土话来说就是“舞灯”。它因发音的原因而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的祝愿。“灯”的发音同 “丁”,表达了人们对于家庭幸福美满,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1石城灯彩的起源

    石城灯彩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早在南唐由于战乱,客家先民们就纷纷逃离到这个穷山峻岭、荒凉落寞之地。唐代初期石城的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灾害无可奈何,石城在当时属于楚越地区,巫风盛行,中原人民有以舞龙的艺术形式来祈祷神灵降雨除灾。祈求风调雨顺、家口平安。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客家文化的特点。自西晋至明清,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到石城等地,经过漫长的历史融合,最终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人。后来,中原汉人将他们的舞龙、舞狮的习俗也带到石城,石城人对这些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到了明朝时期,这代皇帝因为崇尚佛教,以点灯笼的形式来表达自己虔诚的内心。为了谨记佛陀的教诲,每到农历正月十五的晚就下令在宫廷和寺庙里点上灯笼。于是从这个时候就开始有了点灯笼的习俗。此后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灯笼,因此那时候元宵节也有“灯节”之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也越来越开放。张灯结彩的活动也开始流传到民间,大家不仅挂灯笼,而且与赏灯有关的民俗活动也开始陆续出现。至唐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水平越来越发达,民间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在民间也受到很大的欢迎,元宵节的场面得到了空前的盛大,在之前的活动形式与宗教活动有相关联如今已经和它正在逐渐脱节,正式成为一个民间欢庆的节日。客家人在南迀过程中把灯彩习俗带至石城,人们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万事顺利而形成的一种融“歌、舞、戏、”为一体的民间客家灯彩艺术。有石城古谚为证:“中原灯形客家神,舞灯敬神祭祖恩,身背宗牌闯天下,千年做客灯伴行。”灯彩传入石城后,在方言、音乐艺术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石城方言中“灯彩”与“丁财”为谐音,而这里的“丁”指男性。故比喻“灯彩”为“丁彩”、“丁彩亮旺”的吉兆。此外,自古以来,石城就有“男尚诚信,男力农,女常红尚红”的说法,红灯彩通亮汤色,鲜艳华丽,是象征富贵、吉祥,石城人民都十分认可它。

    2石城灯彩的特点

    2.1石城灯彩的表演

    一、灯具美。石城灯彩灯具都是以竹编为主,能够编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图案也是千姿百态、颜色更是艳丽多彩。

    二、舞姿美。石城灯彩表演侧重于舞蹈,踏、摆、蹲、转、插并用,协同表演,情感交融,富有艺术美感。

    三、音乐美。石城灯彩有独创的灯歌、伴奏。灯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伴奏变化有致,曲韵丰富。

    四、服饰美。石城灯彩的服饰讲究自然、协调、和谐、独特。

    五、队形美。石城灯彩队形优美,富有文化内涵。每个队形都有它特有的意义,如“圆形队”意为幸福美满、团团圆圆,“一字阵”意为齐心协力、团结一心等。

    2.2石城灯彩的音乐艺术

    在客家的灯彩演出中,有大约4——8人左右为一队,可分唱跳队和器乐队,根据要唱的歌曲和舞蹈组织队形。并且在旋律、节奏、步法上也有深刻的意义,例如“走四方”的方阵队形就寓意着男儿志在四方,“圆月型”的圆形队就意为团团圆圆。“一字阵”队形意为齐心协力一条心。他们的服饰也根据不同的表演来搭配,主要以自然、朴实、凸显客家特色为主。服装的色彩也十分鲜艳、靓丽,显现出一种喜庆的场面。开始表演时先由唢呐开始奏起,在家门口或是做生意的店门口走一遍过场,然后演员们开始边唱边跳。在表演过程中,有唢呐、锣鼓、二胡等乐器先后伴奏。这样能让表演者的唱腔更加突出,并且又增添了活跃、欢快的气氛。灯彩音乐是构成灯彩艺术的灵魂,它以民间小调为基础,以此发展而成。音乐曲调玩转百变、豁然贯通,有表达爱情的《十二铜钱歌》、《十更》和《十杯酒》;有表达悲伤哭调的《放牛歌》、《烟花女告状》但是这类的会相对较少;有表达热闹欢快的曲牌《进城曲》和《采桑》等。根据唱腔的不同石城灯彩又可以分为生活娱乐性灯彩、时代赞扬性灯彩和宗教祈祷性灯彩三大类。

      生活娱乐性灯彩表演者随着音乐起舞歌唱,表演过程中锣鼓和弦乐器伴奏,唢呐的声音尤为突出,演员们的表演也是源于生活,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打击乐器在歌唱部分的间隙时间加入演奏。唱腔全部采用节奏活泼欢快,旋律明朗流畅,富有强烈动感的二拍子石城民歌《担子歌》、《十杯酒》、《倒采茶》等。

      在时代赞扬性灯彩活动中,呼吁我们应该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类表演中,是以一种相对于其它灯彩表演不同的方式来表现的:喝彩是人声演唱的中心,除此之外,歌唱部分还有喊、念、唱的形式。在器乐方面只用一些尖锐的唢呐一些音调高的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这样的唱腔既能充分表现出欢快热闹的情绪,又能充分表达热烈的呼吁。例如《三杯酒》和《迎灯接福》都使宣扬时代主旋律的。

    3石城灯彩的艺术价值

    石城灯彩是集舞蹈、灯具、音乐、队形于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这在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与时俱进,不断提炼创新,其灯具、服装设计别出心裁,风格颇有客家特色,凝聚了历代人民的辛勤和智慧的结晶。在构成石城灯彩的这些要素中任何一个的价值都不可忽视。它们都是灯彩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城客家人以中原舞龙舞狮艺术为基础,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创造性地发展了许多灯具和灯笼舞蹈,最终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灯彩艺术。

    3.1灯具艺术价值

    据有关史料反映,唐朝初期,每当面对自然灾害,人们就开始跳舞祈祷。遇上旱灾虫害时这些中原人就运用舞龙的形式祈祷神灵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最早的龙灯原型为“秆龙灯”,当时石城没有彩布和彩纸,他们就用稻草制作龙具,在田头地角舞动,以求降雨除灾、五谷丰登,这就是后人称的“秆龙灯”。“秆龙灯”也是石城灯彩的先驱,直到现在仍被石城人称为灯王。随着石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也得到了进步,灯具的制作和设计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开始注重灯具的美观,在色彩和材料上添加了更多的点缀和装饰,灯的图案更是与石城的客家风格相一致,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俗话说“灯彩,灯彩,没有灯就没有彩。因此,灯具的价值对于灯彩艺术是具有很大影响的。

    3.2音乐艺术价值

    歌唱和舞蹈是石城灯彩中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其中歌唱表演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所唱的歌曲中以石城民歌居多,多是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愿,如《绣花屏》。歌曲的风格大多是欢快喜庆的,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音域不宽的艺术特点。器乐部分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唢呐、木梆子、二胡、小锣、铜锣、高音胡琴、三弦、大鼓等。为了不掩盖声乐部分的声音,可根据歌曲的不同进行组合。灯彩表演又有室内和室外两大类型,室内表演一般在大厅内进行,特点在于规模较小,可在平时的特殊节日里举行。室外表演由于场地宽阔,所以表演人数可视情况增加。它可在室外空地表演,也可在街上巡演。它的特点在于只有乐器演奏,没有歌唱表演,且器乐队伍庞大,围观的群众有时候也会喝彩相应和。石城灯彩的音乐价值正是有贴近生活的民歌小调伴有高亢激昂的器乐伴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流传下去。

    3.3舞蹈艺术价值

    石城灯彩的舞蹈动作和形式也时多种多样,其中的 “左右摆龙”动作和基本的 “矮子步”独具特色。而其动作大部分是客家人长期劳动生产和生活的环境的体现。例如,篓子龙灯就是在秆龙灯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而发展出来的舞龙艺术新品种,是客家先辈艺人以日常劳动生产中浇肥水的工具尿杓形态制成的篓子龙身,舞龙的基本动作是运用尿杓打肥水劳动的真实动作绕横8字而提炼出来的,特别是横江镇民众沿袭至今不改。

    结论

    “石城灯彩”是中国民间、民族艺术和民俗文化千百年来沉淀的结果,是广大石城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它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表演形式和工艺技术,具有浓厚的民间乡土风格和石城本土气息,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它不仅吸收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共性特征又融合了地域音乐文化品质,是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石城灯彩艺术的特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pwnjctx.html